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笔耕不辍/接续600年 再写文物南迁史

2021-10-18 04:26: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祝勇透露下一部作品写国宝南迁。图为他与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之孙马思猛(右)合影。马衡曾于战乱中主持故宫文物南迁。\孙佳妮摄

  仔细梳理下来,祝勇之前的写作刚好停留在一九二五年故宫博物院建立。祝勇向大公报记者透露,自己下一部作品将书写从一九二五至六五年间的“故宫史”。

  一九三三年元旦日军攻陷山海关,北平危在旦夕,故宫国宝也开始了漫漫南迁路。其间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直至一九五○至五八年,南迁文物才分批运回北京。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去了台湾。但最初,台湾并没有合适的地方安放这些至宝。直到一九六五年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宝贝才一时安定了下来。

  “三十二年的迁徙之路,最终宝分两处,这些都是两岸同根同源,同属一个中国的见证。”祝勇说,自己正在打磨这部作品的书稿,很快这部作品也可以与读者见面。“再之后,我想重新回归到‘故宫古物’上,详细梳理文物、艺术、文明之间的关系与脉络。”

  祝勇曾在《庄严先生与故宫文物南迁》一文中写到:“他们(护送国宝南迁的故宫同仁)从长城脚下的北京城出发,过黄河,过长江,又溯长江而上,到岷江,到云贵。他们从江河到江河,从平原(华北平原)又到平原(成都平原),十年八载,千里万里,他们的生命力,并没有在道途中有所减损,而是仿佛得到了山河大地、历史文明的滋养,使筋骨血肉变得愈发坚韧茁壮。”

  祝勇说,他们运载的那些古物,沉沉地压在他们心底,给了他们信心,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沉实安稳。他们衣履简陋,捉襟见肘,表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骄傲。他们知道,这样一个创造出灿烂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被打败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