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跟随《角鬥场的〈图兰朵〉》进入歌剧万花筒

2022-10-24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田浩江(左)日前出席新书发布会畅谈创作历程。/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当一位歌剧艺术家,开始将他的艺术经历,写成一本名为《角鬥场的〈图兰朵〉》的散文集时,读者期待读到怎样的舞台风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位签约二十年的中国歌唱家田浩江,以其个人视角,书写歌剧世界的丰富多彩,以描摹世情的笔触,生动讲述一位中国人,如何在异国他乡通过演唱歌剧,展现艺术热情。字里行间,呈现舞台众生相,流露来自岁月沉淀后的人生况味。

  大公报记者 刘毅

  田浩江用一种将故事娓娓道来、描摹世态人情的文学笔触,讲述他亲历的歌剧故事,写成这本《角鬥场的〈图兰朵〉》。书中不仅涵盖一位歌剧艺术家如何炼成的励志故事,还为读者讲述巴伐洛堤(内地译帕瓦罗蒂)、多明戈、小泽征尔等音乐家台前幕后的风采,甚至不吝笔墨,生动描述了譬如普通歌剧演员、剧院管理者、街头艺人等一众小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大都会歌剧文化的缩影。

  论及遣词造句,田浩江不使用复杂艰涩的描述,而是采用一种纯白描的方式,细细勾勒,已经可以清晰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富有感染力。正如他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写作时,我很看重用字用词的准确性,恰到好处表现情感、讲出想说的话。倘若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写作者不同于歌剧艺术家,后者因为是在台上演出,讲究一拍不错,文字却可以一遍遍修改、锤炼。”

  田浩江出生于北京一个音乐世家,父母均从事音乐相关工作,因为一张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唱片,遂开启了音乐启蒙。“文革”年代,田浩江曾在北京锅炉厂做过工人,但他却从未放弃过音乐之梦。一九七六年,田浩江成功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

  笔触生动且富于画面感

  田浩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远赴美国学习声乐表演,人生第一次欣赏歌剧是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欣赏的是威尔第《埃尔南尼》,吸引他的是这部歌剧的主角──巴伐洛堤。全书第一篇即是巴伐洛堤的故事,田浩江笑言如今反而是愈久远的事记忆愈清晰,因此,他在写这一篇章时,既写了对巴伐洛堤的初印象,“他的歌唱像说话,愉悦动人,明亮又好听。”又写了在大都会歌剧院的排练厅见到巴伐洛堤的场景,描述他如何运用嗓音和歌唱技巧……

  “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很重要,它们给予我演出经验,比如我曾在舞台上饰演一个因失恋在房中独自行走的国王,经历让我对这一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田浩江道。也因此,他集合成书的二十个章节,多了人生的深度。纵使是不懂歌剧的读者,也能从中捕捉到杂糅的人性、跌宕起伏的命运。

  或许是在台上演绎了太多人生的悲欢离合,田浩江的叙事风格,有一种戏剧化的起承转合。这一点在《大都会试唱记》一章,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次纽约大都会的试唱考试,直接改变了田浩江的一生,令他成功签约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这一段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初次试唱的失利、伴奏生病,隐形眼镜的遗失、事先找好的伴奏钢琴家在考试的最后一秒也没能出现……虽是其真实经历,但多个“人生如戏”式的悬念和反转,丰富了章节的情节张力。且十分少有的,于扣人心弦处,他不直接渲染紧张,而是用分秒锺的计时,展示“试唱”时迫在眉睫的紧迫。

  期待描绘香港歌剧风貌

  田浩江不吝篇幅讲述音乐大师故事,但相比较其他作家之文风,他撰写大师风采,显得很是“开宗明义”,比如《大师小泽》一章,文章首段就是以小泽征尔对他所说“请告诉我,这个‘渐慢’标记,你想怎么做?”作为开头。其后再讲到小泽“演出时不看谱子”,又讲小泽某次在中国演出时,想到亡父的动人事,书中如此引述小泽的一番话:“你知道我是出生在中国的,那是我在中国的第一场演出,我用了谱架,上面放着父亲的照片,整个演出我都能感到父亲就在那里……”

  这个世界上,成功者灿若星辰,但小人物也有属于他们的故事。譬如田浩江在整本书的最后一章《晴朗的一天》,记述了一位无家可归的黑人,“我觉得任何人都会有他们的经历。在我眼前的这位黑人女子,她唱的是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里女高音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唱得太好了。不禁让我思考,为何一个学习过歌剧的人,会变得无家可归,失去尊严、家庭以及收入?这促使我写了她的故事。”

  新书发布会前,田浩江与太太在香港文化中心观看了歌剧《茶花女》,并称赞其制作和导演手法都很不错。

  “由此可见,东方歌剧舞台愈加丰满,歌剧发展空间也愈加开拓。”这次出版的新书,他写的主要是西方歌剧舞台的世界,下本书他亦想描绘香港乃至亚洲歌剧舞台风貌。

  部分图片:香港中和出版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