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歌舞剧《春之祭》 以激越的方式撕开生活的假面具

2018-06-27 13:49:50大公网 作者:杨 骐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皮娜·鲍什版《春之祭》剧照

《春之祭》是俄国作曲家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Stravinsky)的代表作。乐曲的创作契机,要追溯至1910年,当时他正和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谱写另一出芭蕾舞剧《火鸟》(TheFirebird),“我梦到了以下景象:在一个远古的异教祭典上,一位贞洁的少女被选中,她将会跳起舞来,直到她断气为止。”
 
《春之祭》是一组“反人类听觉习惯”的乐曲,它与我们的听觉习惯和呼吸相悖,所以听众在感受它的磅礴激烈时,也会听得非常不舒服,甚至心跳会加速。后来我们从《春之祭》的手稿上发现,作曲家在其中不断使用不协调和弦来引起音色冲突,同时化用了俄国民歌的风格,使之变化为更诡异的乐章。
 
这支作品曾交由“舞蹈之神”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tslavNijinsky)编舞。这些怪模怪样的旋律,连同尼金斯基怪诞如埃及壁画一般的动作编排,让这支舞在香榭丽舍剧院首演当日便造成了大骚动。
 
1975年德国编舞家翩娜.包殊(PinaBausch)以极简的风格重新诠释了《春之祭》。单薄的服装和简洁的台景让舞蹈回归了原色,但比起尼金斯基的原作,翩娜更强调舞者的肢体动作,这让她的《春之祭》成为了所有编舞版本中,唯一能与乐曲本身暴烈的气场相抗衡的作品。这场盘古大陆上异教祭祀的情景,以烈焰的姿态赤裸地展演在了观众面前。
 
“舞者踩在草地或踩在新鲜泥土上的脚步是全然不同的,因为他的状态或移动方式会被瓦解。”所以翩娜的《春之祭》用满台泥土代替了寻常的舞台地板。不断跌落地面的男舞者,他们赤裸流汗的上半身染上了尘土的颜色,而女舞者们的衬裙也不可幸免地被染黑。舞者们在足有一公分厚的泥土上赤脚起舞,沉重的舞步就这样被泥土消去了声音,低压的情绪被抑制到更深处。
 
翩娜编排时特别加入了甄选牺牲者的段落,被献祭的少女因惊恐而不住颤抖,和身边沉默不语的长老们形成强烈对比。翩娜的版本既保留了乐曲的内涵,更传达出种种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个体的疏离,男性的暴力,旁观他人的痛苦,阶级、种族之间的冲突等等。这就是她的《春之祭》,用极为激越的方式撕开生活的假面具。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