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艺术赏析 > 正文

陕西延安发现史前四合院式院落群 或为中国最早宫城雏形

2018-11-24 13:47:17 作者:李阳波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芦山峁遗址地貌与发掘区远景。(陕西考古研究院供图)

    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 2018 年度推进会暨芦山峁遗址考古现场会11月24日在陕西延安举行。记者从此次会议上获悉,经过陕西考古工作者4年多的发掘,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在历经4500多年的沉寂之后再次显露真容。考古工作者不仅在遗址核心区发现四座夯土台城,同时亦在其上发现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的院落群遗址,以及大量的玉器、陶器、壁画等文物。与会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
     
    发现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


     
      芦山峁四合院式院落建筑群远景。(陕西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悉,早在1981年,陕西延安文化部门便在芦山峁遗址附近村庄征集到28件出土玉器,随后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2001年之后,陕晋蒙交汇地带的河套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城址,其中以神木石峁遗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河套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从而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陕北也成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
       
      芦山峁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马明志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有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超过300处。最重要的是,在遗址核心区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依自然山势夯筑的大型人工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立体形态酷似南美金字塔。
       
      三座四合院成“品”字形分布
       
      为进一步探明该遗址的文化属性,2016年至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成芦山峁考古队,在大营盘梁正式启动发掘工作,发掘及扩方面积近8000平方米。此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有了惊人的发现,同时亦获得大量具有突破性的重要实物证据。经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并一直沿用至龙山时代末期。该时期陶器以单耳斝、双耳斝、圜底翁、直壁缸等为代表,流行大麻点纹、横篮纹、绳纹、附加堆纹等。
       
      经进一步发掘,考古工作者发现大营盘梁台基顶部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其中一号院落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还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而在一号院落南围墙外的巷道,还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经推测应为当时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
       
      多次发现猪下颌骨及玉器奠基现象


       
        四合院房屋内奠基的玉牙璧。(陕西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在大营盘梁最南端有一片小型广场,由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连通。大营盘梁台基北侧边缘的人工夯土断崖之外,则是一片平坦的山顶平台,这里很可能是宫殿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着贵族墓地的遗迹。
         
        据悉,在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考古工作者多次发现以猪下颌骨、玉器奠基的现象。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亦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与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在门廊外侧的墙体侧面,发现有脱落的白灰墙皮残块,墙皮上绘制有黑红色彩相间的壁画,这一现象与陕北石峁、后寨子峁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类似。
         
        马明志表示,从整体观察,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与均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现为严整的四合院式格局。虽然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城雏形。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