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洼子跑麒麟”第七代传承人张克叶。刘瑞华摄
从11岁开始当“马排子”,到20岁正式参与“跑麒麟”表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洼子跑麒麟”第七代传承人张克叶在这条路上已坚持了70年。一生与“麒麟”为伴,张克叶和他的伙伴们不仅为当时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乡土民间送去欢笑和祝福,亦使这项传承两个世纪的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虽已不适合再下场表演,却一直致力于创新技艺和培养新人,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使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行当得以保存和延续。
七十年醉心“跑麒麟” 为乡土民间送去欢笑
农历正月十五,在山东临朐举办的2019年非遗民俗文化展“多彩非遗闹元宵”活动中,一对威武雄壮、光彩照人的金麒麟威风凛凛地出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跑动中的“麒麟”把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赢来阵阵喝彩声。
作为传承近两百年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洼子跑麒麟”从清代道光年间即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及至近代,仍是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据张克叶回忆,“我小的时候,人们的娱乐节目还很少,跑麒麟的场面非常宏大,参与的伙计能达到五六十口子人。老百姓的热情也很高涨,我们沿着大街小巷一吹‘长号’,村里老少都出来看,一时间万人空巷,到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张克叶出生于1938年,三四岁时就跟着舞麒麟的老艺人身后边看边学边比划。“老前辈们看我喜欢,就开始试着让我从小羔、马排子等小角色开始表演。”11岁时,张克叶成了一名“马排子”(当时一个麒麟配一个马排子,主要作用是在演出的过程中整理、保护麒麟),跟着跑了八九年的“龙套”,张克叶终于可以扮演“麒麟尾”,扛起“麒麟头”,成为“跑麒麟”的主心骨。
“最难演的是‘麒麟头’,”张克叶说,“最早的‘麒麟头’有七十多斤重,光是举起它就已经很吃力了,还要在里面不停地做动作,左右摆动、上下起伏,前窜、后倒,一套动作下来就得半个多小时。更挑战的是,为了方便舞动,大冬天的我就穿一件单衣,但经常表演到一半,全身就被汗湿透了。”
据其介绍,作为民间自发的文艺活动,“跑麒麟”不以营利为目的,大部分参与者都是义务的。表演时间以春节、元宵节为主,其中元宵节前后三天是跑舞表演的黄金时段。同时还伴有跑旱船、打腰鼓等活动。“每次跑麒麟之前,首先需要有名望的老艺人将麒麟取下供奉,然后筹备组织,年年如此。”
民间艺术登上国家级舞台 老艺人盼延续传统

“洼子跑麒麟”表演。资料图片
2006年,年近古稀的张克叶在村里带头组织了百姓舞台,为洼子跑麒麟表演提供了平台和阵地。“我和张仕安等老艺人利用现代铝型材设计扎制成了钢架铝制麒麟,新购入了大鼓、大钹及现代化音响设备,形成了近200人的表演队伍,走街串巷绕村表演拜年祈福。” 据其介绍,洼子村老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借助民间尊崇的神兽形态,创造设计出了一整套复杂多变、内容丰富、有章有序、技艺高超、表演脱俗的系列舞蹈动作。麒麟舞跑时,先后分为神兽降世、拜谒四方、天兽成配、雌母生羔、拜谢父母、传教本领、麒麟送子、共迎吉祥等八个步骤依次表演。整个表演过程环环相扣,形态多变,气氛热烈。
而他最难忘的是,去年7月,他们参加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潍坊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千年潍水·手艺之都”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潍坊)保护成果展示月活动开幕式。“洼子跑麒麟”传承人张克叶等一行18人,在开幕式上进行了跑麒麟艺术表演,首次在国家级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了“洼子跑麒麟”的独特艺术魅力。
随着时间流逝,“洼子麒麟”扎制老艺人及表演老艺人渐老渐少,扎制用料庞杂、造价较高、费时费力,新生代传承人才匮乏,面临青黄不接、断代的境况。如何将“洼子跑麒麟”长久地传承下去,是张克叶等人所焦虑和担心的问题。“2010年以来,村里也组织老艺人开展传帮带传授技艺活动,先后动员吸收20余名青年学习跑麒麟跑舞要领,但是多数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顾不上。当有表演任务下达时,就需要表演者请假参加,往往会耽误手头的工作,所以多数人选择拒绝表演。”
2016年,由张克叶参与整理的“洼子跑麒麟”项目列入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传承发展带来了希望。张克叶说,“我们想在当地做一个传习所,做一个传习讲堂,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加入进来,把青少年学生列入培养计划,让他们更了解和爱好这个文化。我们当然希望表演的人身材是高的、壮的显出麒麟威风。这个东西也要慢慢来,人多了才有得选择。”
从偃旗息鼓到生机焕发
洼子跑麒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当时,洼子村几位村民去江南买瓷器,在浙江绍兴的店铺里,见有“麒麟”扎制品,又看到街上麒麟跑舞表演十分热闹。回村后便与族人商议,派人赴浙江购得“麒麟”一对、麟羔一个、旱船四只、高灯一对和长笛号二支,并学会了“跑麒麟”基本套路和要领,回村后立即动员爱好者开始学排跑麒麟表演。当年春节、元宵期间洼子村进行了跑麒麟表演活动,受到了全村及周边群众的喜爱和赞赏。自此每逢过年过节,洼子村经常组织跑麒麟表演活动。近二百年来,跑麒麟活动在洼子村代代相传,始终不衰,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被当地人们称之为“洼子跑麒麟”。
“虽然洼子麒麟的扎制复新技艺在本村也代代传承下来,但过程甚是曲折。”张克叶说。尤其在近代抗日战争期间,跑麒麟活动销声匿迹。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洼子麒麟又重新舞跑起来。尤其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曾作为欢庆解放的艺术形式在本村及周边村庄广泛演出。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判为“四旧”,严禁扎制演出达十年之久。1979年春节,在时任村支部书记张继升的指导下,部分老艺人重新扎制麒麟三个,“洼子麒麟”获得再生。自此,几乎年年春节、元宵期间,都能见到洼子麒麟表演活动。常有周边数十里村庄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围观,周边村庄亦常相邀表演。表演队所到之处皆有红灯、彩旗、鞭炮、礼花奉迎,形成了欢庆祥和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