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黄鸿琼,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学科带头人。闽台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北京大学书法高研班教授(兼职)。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大赛监委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理事。全国第七届书法家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教育厅)福建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书法最高专业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获得者。多次作为封面人物刊登于《书法报》。首届泉州市“文化名家”。
黄鸿琼教授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
2004年倡议并组建了福建省至今唯一的本科书法专业——泉州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填补了福建省本科书法专业的空缺,并于2015年开始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几十次获教育部、教育厅、书法家协会等主办书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遍布海内外。
近几年为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讲座60多场。黄鸿琼《楷书艺术》网课被录入中国大学慕课MOOC。超星学术视频也录播了黄鸿琼16集书法网课。
已出版《古典书法美学史纲》、《书法教程》等著作、教材、作品集九部。参编全国书法教材多部,其中《书法鉴赏》为副主编。发表文章百余篇。
曾于北京中山公园、台湾孙中山纪念馆、泉州市威远楼、晋江市博务馆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母校晋江一中常年设“黄鸿琼书法馆”。
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及展览。书法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港澳台、日韩等国内外博物馆、高校等收藏。
专家对黄鸿琼书法如是说
欧阳中石:黄鸿琼扎实学古,传承“正统”经典,刻苦钻研理论,办书法专业传播书法文化。深谙书法是一门学问,能将之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学习、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其书法格调清朗、高雅。具学者、文人气息。望更上层楼。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陈洪武:于黄鸿琼北京中山公园的个人书法展题字----“心无尘埃” 并对中国文联中囯文艺官网、雅昌艺术网、书画频道等媒体说:“黄鸿琼老师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品格,她的书法在点线之间都透出一种美的追求,她用笔空灵,有女性独有的随风而去的洒脱、自然和自在。无论是行书、楷书,还是篆书,都能够向古人深处进发。整体上并不追求大开大合,并不追求强烈的对比与变化,但是,在她静雅的书体中有品格,每一条线条都劲挺,那就是人的性格,在世俗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点高傲,一点追求,一点生命的盎然。这就是书法内在的精神所在,也是书家的抱负。黄鸿琼老师在教育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她把教育上的阅历升华为书法中的精神和追求,最后洗练成自己的面貌,就是如兰的清气芳香。”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第六届驻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苏士澍:于黄鸿琼北京中山公园的个人书法展题字----“清气若兰”并对中国文联中囯文艺官网、雅昌艺术网、书画频道等媒体说:“黄鸿琼老师在高校从事了几十年的书法普及教育,既有学识修养,又有实践创作能力,此次在文雅的兰室举办了一场清气若兰的书法展览,字和兰花相得益彰。”
(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家文物局出版社社长)
朱以撒:鸿琼教授致力书法艺术多年,于书法教育、理论、创作诸多方面获得成绩。其独立前行,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书法上效王羲之一脉,得清新雅韵之致。在用笔上细腻委婉,注重细节。在结构上重协调,美其形。在章法上追求统一大方,平和协调。坚持守其正,追古风的学书宗旨,故能逐渐深入。期望今后继续努力,再进一步。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兰亭序》、《圣教序》对唐代行书的影响(摘要)
黄鸿琼
《兰亭序》、《圣教序》对中国书法特别是行书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只讨论对唐代行书的影响。
(一)
《兰亭序》、《圣教序》被推崇有其时代背景及原因。
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于东晋之后被推崇为“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的“四贤”, 但是东晋、南北朝、隋朝各朝代都为四贤谁第一争论不休。至初唐唐太宗李世民一锤定音,认为王羲之第一,并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皇帝说《兰亭序》为“天下第一” ,没人敢说第二。其实四贤的书法艺术优劣甚微,会美倶深,很难定夺谁第一。那么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兰亭序》为“天下第一” 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首先是唐太宗崇尚妍美、虚静、冲和的审美情怀与《兰亭序》的妍美书风和内涵相契合;其次,王羲之是大儒,其书又充满宫廷典雅气息,推崇王字也是在推崇正统的审美观念;其三,王羲之是信仰道教的,他所体现的儒家的“中庸” 美学观中又参与虚静、冲和的道家审美观正契合时代,因为唐高祖李渊于唐初时即确立了以儒为主,参以道佛,但道先佛后的观念,甚至有崇道抑佛倾向。这又一层契合了初唐的理念。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有关佛教的,此碑的出现对于唐代书法起到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民间和佛教界的书法影响甚大,另外,此碑的出现对佛教在唐朝的地位起到关键性的捩转作用。这体现了玄奘与怀仁的大智慧。在崇道抑佛的初唐,佛教处于劣势,玄奘为了逆转此局,通过多方努力,多次恳请,唐太宗最后被感动,也因敬佩玄奘的人品、学问、才识和风度,终于于贞观二十二年八月为玄奘所译经书写了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之后弘福寺怀仁花了24年殆尽搜集王字,甚至不惜以千金购一王字,集成并刻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石碑,皇帝文,给佛教带上护身符,又加以集王羲之书,这一绝妙的结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虽玄奘、怀仁修《圣教序》,意在佛,不在书,但却为王字在唐代的传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兰亭序》、《圣教序》对唐代行书的影响。
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出重金购买王书遗迹,藏入内府,供君臣赏玩研习。因此王字几乎被宫庭垄断,所以《兰亭序》主要在宫中流传。而《圣教序》更重要的使命是传播佛教和树立尊佛地位,因此《圣教序》主要在民间和佛教界流传,据记载《圣教序》流传之远涉至边疆及疆外。甚至宫庭内外仿《圣教序》集王字刻碑者甚多。《兰亭序》、《圣教序》于官方、民间盛行的原因:一是皇帝倡导;二是社会审美使然;三是《圣教序》的推广有宗教色彩在催酵。
唐太宗认为王羲之书法前无古人,尽善尽美,他亲笔作《王羲之传》,赞王字“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姻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太宗“出内帑金帛,购人间遗墨。”存宫中把玩研习,之后唐代各帝王也以王字为宝,秉承书法,代代相传,因此《兰亭序》、《圣教序》影响了整个唐代的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