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得琴社于中央电视台二○二一年中秋晚会演出。
名为“自得琴社”的国风乐团,是一批上海年轻音乐人组成的集体创作团队,在他们的MV中,成员以古代复原服饰的造型演奏中国传统乐器,像一幅“会动的古画”。凭借他们的创意和努力,成立八载的自得琴社,如今不仅在内地拥有广大粉丝群,也在YouTube上拥有六十多万粉丝,在香港乃至全球网络上正掀起国乐风潮。\大公报记者 李亚清
成立至今,自得琴社推出了不少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比如二○一五年的系列迷你剧《古琴诊所》,二○一六年的古琴版《权力的游戏》,二○一九年的古代复原服饰风格MV、改编曲《空山鸟语》,更是获得了上千万的点击量,让他们在网络上“出圈”。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近日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浅谈琴社的发展点滴。
“以古代复原服饰的造型演奏,最初是为让画面和音乐更搭,令视觉听觉更统一。我们刚开始做MV的时候,短视频还未兴起,不过,大众乐于通过视频接受信息已是共识。”朱里钺说。如今,他们还时常配合MV推出人物服饰解析,比如讲解《达拉崩吧》中参考敦煌壁画等进行的人物造型,“将音乐和传统服饰相结合时,也希望能给大家将服饰造型介绍清楚,从而对中国传统服饰更加了解。”
古代美学融入演奏
他们推出的曲目,也颇为丰富,有传统古曲及改编、原创国风曲,也有用古琴进行跨文化创作而成的热门曲改编,比如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巴赫的古典乐曲以及《多啦A梦》主题曲等。
艺术表现形式和曲目如此多元,在发挥创意的同时,会让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有所消减吗?朱里钺说:“推广古琴文化,始终是初心。我们推出的传统古曲、原创曲、热门曲约各占三分之一,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会同时涵盖这些部分,希望让高雅艺术回到生活中,也让传统古曲有更多人关注。”他又笑言,“和热门曲相比,传统古曲的播放量确实算不上多,这不怪我们。”
自得琴社把中国古代美学融入演奏中,这不光涉及艺术层面,也涉及技术层面,可说是对艺术科技的善用。现时十几位核心成员中,除了音乐学院毕业生,也有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原本从事IT行业的朱里钺,学古琴作为业余爱好,后来与师从中国古琴演奏家龚一的唐彬、蔡珊相识,几个人一拍即合,便决心成立琴社。
“初拍视频时,我们量入为出,唐彬学的是广告和电影拍摄,在技术上都是自己做。”然而,随发展规模扩大,团队在许多事情上缺乏经验、面临难度,就要即时“充电”。“比如怎样以公司的形式进行运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以及新开展的业务方面,都要学起来。”
琴社最初以古琴教学为主,现时,他们也以线上、线下开展教学。“学生中有很多青年白领,也有巴西、日本等地的外国人,当中有位曾以交换生身份在上海生活的学生说,自己回到巴西后仍醉心古琴文化。”
盼与香港观众见面
从举办本地小型演出,到登上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舞台,再到在不同城市巡演,自得琴社稳步前行,今年也已推出了巡演计划。他们还孵化了一只更年轻的、名为“宫商管鲤乐团”的民乐团队,“希望有更实验性的尝试,更自由地探索国乐发展新方向。”
朱里钺表示,自得琴社正与芭蕾舞团探索国风原创芭蕾舞剧的创作形式,而未来,还希望与粤剧、南音、梨园戏等传统文化、非遗文化项目结合,用创意让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做音乐的融合创新不容易,需要花些功夫。粤曲、南音等本身都有较强的个性,在乐器上亦是,比如南音琵琶是很有特点的乐器,到时将考虑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乐手、团队合作。”未来,琴社也希望到香港演出,与香港的观众见面。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