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承袭家族遗风 落力资助教育/承训堂藏有所讬

2018-10-17 03:16: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莫幹生之孙、承训堂主人莫华钊/大公报记者黄璇摄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通商口岸贸易活动的开展,外商洋行独特的“买办”阶层崛起,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香港,洋商买办大力推动本港开埠早期的经济发展。莫仕扬家族在香港扎根逾一百五十年,三代历任太古洋行买办,可谓“百年买办世家”。

  而莫家的收藏史,也已过百载。莫家第一代茹涵博古,始自莫仕扬之孙莫幹生,他承传家风,用近四十年之时间建立“花瓷阁”庋藏,所藏清康雍乾三代官窰,蔚为大观。莫幹生之子莫庆尧,开闢收藏俄罗斯法贝热饰物之先河。而第三代莫华钊,建“承训堂”,收藏以扇面、书画、历代金饰、文房雅玩见著。盎然不减之兴致,风雅广博之气度,造就莫家三代之收藏……/大公报记者 黄 璇、李磊泽

  “从商不可废书,习西学不能轻六艺。”此乃莫氏之家规。纵使深受西方教育及生活方式影响,由於长辈的坚持和垂训,莫家子弟仍然保持优良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修养。一个社会的内涵,得靠与其文化记忆联繫而不断增润巩固,而文化记忆蕴藏於掌故、诗歌、音乐和艺术之中。中国文化记忆与认同的珍萃,得历千秋而不衰,当然得赖浩如烟海、瑰丽多姿的文物珍品——知名收藏家及鉴赏家莫华钊想必深明此道。

  步入莫华钊的会客室,文物排布错落有致。莫华钊的藏窦名曰“承训堂”(Cheng Xun Tang),尽收各色艺术精品,其中国扇面书画之丰,允称独步。现时会客室的墙面上,陈列着西洋风格的油画。他向大公报记者表示,这些是他近年来收藏的,主要是清代时期出口至西方的油画,画中景致各有不同,但大多描绘的是当年名扬中外的广州十三行或是早期外国商人在香港的事迹,“或许过几年我会把这些展品整理出来办个展览。”举办展览,尤其是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合作办展,是承训堂及莫华钊本人一直以来的坚持。

  深谙品鉴

  莫华钊为英国剑桥大学文科硕士,英国、香港资深执业会计师。他平生热爱艺术,未满弱冠之时,因为家中收藏的藏品甚丰,已对中国文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少受薰陶,饱览家族暨父执朋辈,如潘正炜家族及北山堂主人等之珍藏,渐谙品鉴之道:“叶义医生和利荣森博士都曾经教授我许多文物知识,在他们和家族长辈的影响下,我逐渐对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产生兴趣。”治学剑桥期间,莫华钊遇通晓中国古文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及考古学家郑德坤,受其启发,复在利荣森循循善诱下,遂萌建立个人藏室之意,乃有“承训堂”之成立。

  结缘中大

  莫华钊在1996年的《承训堂藏扇面书画》前言中,阐述其堂号的由来:“少时复蒙父执北山堂主人厚爱,循循善诱,辄以名人墨宝见示,并赐告鉴别心得,又获附骥拜观诸家秘藏,拘目之资,幸增识见。自后遇有佳品,即购而藏之,聊资自娱。伏念启蒙诸公,忝叨爱末,庋藏因以‘承训堂’为名,聊申孺慕之意云尔。”(编者註:“北山堂”是已故鉴赏家利荣森的私家堂名,收藏中国文物甚为丰富,尤以中国书画最为著名,其中大部分已捐赠予中大文物馆。)顾名思义,可见收藏文物珍品,在莫氏看来,实属承袭家族遗风、格物致知之历程。

  中大文物馆建於1971年,迄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莫华钊自1982年起出任中大文物馆管理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大文物馆谘询委员会主席。多年以来,莫华钊对中大文物馆慷慨捐赠、悉心指导,无或间断。1996年,莫氏借出其扇面珍藏,於文物馆举行“承训堂藏扇面书画”专题展览,同时赞助出版图文并茂的目录,内载一百八十幅扇面。在图录中,他提及了累藏这批宝贵文物的经过:“……惜资源所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乃问道於长者。曰:成窑固稀世奇珍,唯该批秘藏仍前贤所聚,得来不易,且篇幅广泛,画史未录待考者,亦不乏精品,失之交臂,则暴殄天物矣。余从之并继而搜辑。”

  承训堂所藏之书画至今已逾千幅,其中不乏沈周、仇英、文征明、唐寅(唐伯虎)、董其昌等明清名家的创作,例如“吴门四家”之首沈周所绘《四时山水册页》。其书法出自董源、巨然,山水画最为出名。莫家收藏的这幅画作精妙之余带有浑然大气,以其中的夏季为例,孑然独立的孤峰与苍翠欲滴的树木相映成趣,山水之外的草卢中,佈置简单的房内,一位文人正端坐,显示出当时生活的悠閒意趣。画中附的题诗亦为沈周所作,同样以其中的夏季为例,沈周诗云“山家傍水短桥幽,石径监行树木稠。”诗、画一唱一和,蔚然生趣。

  再以“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松阴独坐》、董其昌《行书柳宗元七绝诗》的扇面书画为例,仇英的画作体现出清新淡雅的文人风格,以折扇为载体,更显其雅致。而董其昌的书法则取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一诗,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书体娟秀之余又带刚劲。这两幅作品仅仅是承训堂所藏扇面精品的“冰山一角”,像承训堂这样穷一己之力,以达至某个特定领域收藏的顶峰,在香港亦不多见。

  莫华钊不单致力访寻文玩以充实其库,还尽用余暇,殚精竭虑,修护整理。就以其著名的金饰收藏为例,工作之余几乎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藏品蒐求和修复上,每当购回一件满意的金饰,都会亲自动手将其洗刷修复,务要回复其昔日光辉,遇有嵌件缺佚,又物色旧宝石补之。这是保存古文物最传统的手法,经此法修复的藏品称为“熟坑”,中国的收藏家多倾向於“熟坑”,莫氏亦是如此。中大文物馆曾不止一次展出中国古代的金饰,最早是在2000年,展品由沐文堂、梦蝶轩及承训堂借出。莫华钊称,中国古代金饰器物的收藏,限於条件和供应,难成气候。直至二十多年前,大量新近出土黄金器在坊间出现,他与沐文堂、梦蝶轩两家“淘沙见金”,各自专精。“我们三家各自按时代劃分重点蒐集不同时期的金饰,这样可互补互足,也会定期聚首,切磋心得。”而中大文物馆现时举行的“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便是由承训堂和梦蝶轩携手呈献,精选喜马拉雅、蒙古藏品三百余项,全面展示蒙古和喜马拉雅地区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造像、唐卡之外的绚烂缤纷的饰品及宗教用品。莫华钊续称:“促成这次展览最大的契机,我想是‘不谋而合’——大家都不谋而合地对展出喜马拉雅及蒙古地区精緻的手工艺品有兴趣。”

  重视传承

  出身本港望族,莫华钊继承了先祖收藏中国艺术文物和古董的雅兴,也继承了父亲莫庆尧怀抱社群之志,尤为支持研究与教育。莫华钊为人热心公益,关注医疗保健不遗余力,曾参与本港多所医院的管治,除了收藏家的身份,还是“莫庆尧慈善基金”的代表。而承训堂也不仅仅是莫华钊的书斋,更是其推动公益、传承艺术的载体。“教育是最便宜而最有效的投资。”他道出多年来和中大文物馆合作的渊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加入文物馆管理委员会,当时文物馆草创未久,很多展品都是我和梦蝶轩主人等一众私人藏家借出或捐出的。现在我担任文物馆咨询委员会主席,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关於传承,莫华钊笑称“中大的学生是相当幸运的,我觉得世界範围内,能像他们那样在课堂上看到文物真迹的学校,是不多见的。”的确,当年中大艺术系研究院课程成立之初,莫氏即将其藏明清书画扇面逾千项长期寄存於文物馆,以利教研。其对学术研究之器重,对莘莘学子之悉心栽培,可见一斑。

  部分图片:承训堂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