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大英博物馆藏 清代文物拾贝\王洪敏 文、图

2019-04-24 03:17: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不久前意大利政府移交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七百九十六件套,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近代以来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关注。有统计,现在海外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超过一千万件,其中藏於博物馆的有近一百七十万件。海外收藏的中国文物中,部分是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交往中经由贸易、馈赠等合法渠道出境的,不能迳以“流失”视之。但不容迴避的是,近代帝国主义在历次侵华期间,劫掠和破坏了大量中国文物,近代以来国内外不法分子也盗运出去不少中国文物。

  在海外博物馆中,位於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文物近三万件,数量多、规模大、类别全。这些文物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到清末,并延续至现代的整个中国历史,涵盖了陶瓷器、书画、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艺术类别。

  本文撷取了几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清代文物,希望能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了解收藏於海外的中国文物,以便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有所借鉴和参考。

  乾隆玉册 “鸳锦云章”

  这套製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鸳锦云章玉册,共分七页,每页长19.05厘米,宽6.56厘米,厚0.85厘米。放置玉册之木匣应为上等黄花梨木,匣体遍雕海水云龙纹,边棱处饰以回纹,纹饰刻画精细,栩栩如生。匣盖中间刻有隶书“鸳锦云章”四字。七页玉册分两种玉质,首末两页为碧玉,中间五页为墨玉。首页正面中间亦刻有隶书“鸳锦云章”四字,四周装饰描金云龙纹。末页正面上方刻“乾隆戊辰春月御製”,下方钤描金“乾”印和“隆”印,底面饰描金正面龙纹。

  首页背面及中间五页之两面共计十一面,其中两面镌刻题记:“截黄鐘之管,律吕旋移,还金鼎之丹,阴阳妙合。回文製就,余兴纷披,得其环中。既循之而不竭,交成连理;弥层出以多奇,婉转三周。适协算畴之用。纵横九变,如观韶舞之成,漫云遊戏通神,聊复因难见巧。御题。”

  其余九面,分别以玉筯篆、奇字、古文、诅楚文、小篆、鐘鼎篆、尚方大篆、秦玺篆、汉印篆九种篆文镌刻“循连环”。“循连环”三字呈九宫回文排列,经不同的排列组合,共有二十七种排法。九面文字内容分别还包括:

“初读 玉筯篆,唐李阳冰善作此体,至今用之印章。

二读 奇字,前汉甄丰定古文六体,此其一也。

三读 古文,亦黄帝史仓颉之所作也。

四读 诅楚文,秦穆公时祀巫咸神文,用此体。

五读 小篆,秦时所作,比史籀大篆颇改省。

六读 鐘鼎篆,三代刻铭鐘鼎,俱用此体。

七读 尚方大篆,秦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以为法。

八读 秦玺篆,秦李斯所作,此仿永昌玉印文体。

九读 汉印篆,汉高祖时,仿秦缪篆而为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清乾隆田黄石“鸳锦云章”印,全套共九方,每方均以上等田黄刻成,上有石兽印钮,印文内容与此套玉册完全一致,相互回应。其中篆体颇多“意涉瑰奇”,其殷切之好篆心理,已充分显现。此类小物,精巧别致,充分展现了乾隆帝的閒情雅致以及对多姿多变汉文化的企慕。

  东汉魏伯阳所著的道教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有云:“终坤始复,如循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可见,玉册所刻九宫回文“循连环”不但充分体现了传统道教思想中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同时,也寄讬了乾隆对於帝王霸业千秋万代的美好期盼。

  颐和园前身 清漪园玉玺

  清乾隆“万寿山清漪园”玉玺,印面12.8厘米见方,高10厘米。玉玺以青白玉製成,圆雕交龙印钮,造型生动,雕工细緻。印文为阳刻玉筯篆“万寿山清漪园”,附繫黄色丝质绶带。

  此玉玺即是《清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王礼考十九中所记载“万寿山清漪园”玉玺“青白玉方四寸交龙纽一寸五分”。

  印台四面刻有《万寿山清漪园记》:“《万寿山昆明湖记》作於辛未,记治水之由,与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万寿山清漪园,成於辛巳,而今始作记者,以建置题额,间或缓待,而亦有所难於措辞也。夫既建园矣,既题额矣,何所难而措辞。以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於心。有所言乃若诵,吾过,而终不能不言者,所谓君子之过。予虽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之乎?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缘质起。而出内帑、给雇值、敦樸素、祛藻饰,一如圆明园旧制,无敢或逾焉。虽然,《圆明园后记》有云,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矣。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萧何所谓‘无令后世有以加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及忆司马光之言,则又爽然自失。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乾隆甲申春御製。”

  清漪园为颐和园之前身,建成於1761年。清代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在北京西郊一带修建皇家行宫苑囿,合称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其中清漪园乃五座皇家园林中最后修建之园。

  虽在《圆明园后记》中,乾隆帝曾声明从此不再修建新的御苑,同时也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再耗费民力另建其他园林。可是待山水格局形成以后,乾隆帝又认为“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於是又开始修建金碧辉煌的建筑。在清漪园中,从园林格局、建筑风格,到景点设置、楹联匾额无不体现了乾隆的统治思想。作为皇帝,出尔反尔难免招致天下人笑话。为弥补自己的食言,乾隆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决不在园中过夜。因此每次乾隆都是早上来中午走,以表明自己不会因留恋山水而废弃政务。

  清代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记载乾隆作有“昆明湖记、清漪园记”。刻有《万寿山昆明湖记》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仍矗立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但并无“万寿山清漪园”石碑现存。此玉玺上所刻《万寿山清漪园记》成为展现乾隆帝兴修清漪园前因后果的珍贵资料,可与《日下旧闻考》相印证。此玺应该是英法联军劫掠西郊三山五园时流出。

  御用冠架 见於诗集

  清乾隆御用青白玉冠架,通高30.48厘米,首径15.86厘米。冠架由冠顶、柱身、底座组成,柱身和底座材质为紫檀,冠顶为伞状,以青白玉製成,柱身中部及底座亦嵌有青白玉。温润柔美的和田玉与古樸雅致的紫檀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冠顶、柱身中部及底座所嵌青白玉均刻有浮雕如意云龙纹,造型生动流畅,雕工精湛。伞顶中心饰以圆寿纹。底座呈鼓形,上下两端边沿均装饰连珠纹。紫檀柱身与底座上刻戗金花卉及文字,柱身花卉图案上的金粉大部分已脱落。

  柱身上下两部分皆分别刻有乾隆御製诗句和对应的花卉图。上部柱身一面刻剪红纱花图案,一面刻隶书御製诗“砌角墙边趣最殊,盈盈常湛露华濡。香闺省识秋风到,预剪红纱製五铢。”(《秋纱》)后落“御题”和钤印“古香”、“太璞”。下部柱身一面刻兰花图案,一面刻戗金隶书御製诗“讶似左徒句改常,却看闽峤有奇芳。秋中每共荔支到,熨齿甘输扑鼻香。”(《建兰》)后落“御题”和钤印“古香”、“太璞”。《秋纱》《建兰》两首御製诗皆为乾隆为钱维城《四季花卉册》所题,见於《御製诗三集.卷九十》。

  底座四周间隔刻有篆书款“乾”“隆”“御”“用”四字、长春花和海棠花图案以及相应的御製诗两首“绿叶红葩点染匀,竹栏石砌镇鲜新。分明註出羲经旨,一气乾元四季春。”(《长春》)和“细丝嫋嬝嬝罥风流,满志芳华通体柔,便是无香何碍丽,昌州香却到杭州。”(《垂丝海棠》),诗后均落有“御题”二字及钤印“太璞”。《长春》《垂丝海棠》皆为乾隆为邹一桂所绘花卉而题,分别见於《御製诗三集.卷七十三.题邹一桂花卉册》和《御製诗四集.卷十三.题邹一桂花卉小册》。

  乾隆帝一生喜好作诗,在位期间创作的诗辑为五部,分别为《御製诗初集》、《御製诗二集》,《御製诗三集》,《御製诗四集》,《御製诗五集》;皇子期间所作诗文辑为《御製乐善堂全集定本》,居太上皇期间诗作辑为《御製诗余集》,均收於《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七.别集类》。乾隆御製诗保存至今的有四万余首,数量几乎与《全唐诗》相当。

  乾隆御製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今人研究清代的历史和清代的帝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乾隆御製文物鉴赏诗的题材包括绘画、青铜、玉器、陶瓷、漆器、古砚及各类艺术品,共计约3400余首。此件玉冠架上所刻四首诗,皆为乾隆咏绘画的文物鉴赏诗,绘画主题均为花卉。柱身及底座上所刻花卉维妙维肖,与乾隆御製诗相互辉映。

  此玉冠架造型莊重大方,图案严谨,雕工精湛,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冠伞、柱身及底座上的玉雕云龙纹及圆寿纹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柱身与底座上所刻花卉图案,简洁形象。柱身及底座上刻有乾隆御製诗及钤印,应属清代乾隆朝宫廷御用之物。故宫博物院现藏一件青玉刻诗冠架,同此冠架相比,尺寸、材质、雕刻工艺、装饰手法等各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可推断二者应为一对或同批製作。

  套版画谱 善本图书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版画收藏可谓世界上最完整的,跨越了七世纪晚期至二十一世纪长达一千三百年的整个版画历史。十七世纪中国发展起来一种多版彩印技术,每种颜色单独製作一块木板,由浅到深、由淡到浓地逐色套印,直到整幅作品完成。这样完成的作品,线条细腻、颜色鲜活、色彩丰富,与原作几无二样。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套《芥子园画谱》版画约三十幅,每幅尺寸基本都为长27厘米左右,宽32厘米左右,以原版木板印成,多色套印,纸质细腻,颜色鲜艳。

  《芥子园画谱》,又名《芥子园画传》,初集约康熙十八年(1679年)成书,为中国绘画技法图谱。画谱得名於清初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李渔在金陵(今南京)的别院“芥子园”,画谱便是由李渔委讬其婿沈因伯(字心友)会同画家王氏三兄弟王蓍、王概、王臬编绘而成。初集五卷,分别为青在堂画学浅说、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康熙四十年(1701年),画谱第二集“梅兰竹菊”和第三集“花鸟草虫”也相继问世。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些《芥子园画谱》版画,均出自画谱第三集“花鸟草虫”。

  本文选取其中七幅版画,分别描绘了奇石鲜花(康乃馨、单层菊)、芙蓉蝴蝶、荇菜青蛙、芦苇草虫、芭蕉蜻蜓、玉簪蜜蜂以及双色菊花。画面线条工整,清晰流畅,着色精準,色彩渐变自然,如画笔绘製一般,表现出高超的绘画功底和雕版技艺。

  七幅版画题款后的钤印,包括“芥子园甥馆藏”(朱文)、“云将”(白文)、“李淑昭印”(朱文)和“端明”(白文)。其中,“云将”为沈心友之父沈李龙(字云将)之印,“李淑昭印”和“端明”均属沈心友之妻李淑昭(字端明)。沈心友在《画传合集.例言》中说:“皆志以印记,用垂不朽。”他意识到《画传》必将成为传世之作,用亲属之印便可使他们名垂后世。

  以上几件大英馆藏清代文物,虽不像商周青铜器、宋元瓷器一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佔据显著位置,但也製作精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值得广大专家学者和文物爱好者共同研究学习、细细品味。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员)

  图片出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