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史前文明花 辽河畔探秘/大公报记者 宋伟

2020-05-27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位於辽宁渖阳的新乐遗址是中国一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时期的聚落遗址,係东北地区辽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把渖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五千年推溯到七千年前。

  农耕採果 结网捕鱼

  距今七千年左右,北半球气候正处於温暖宜人的黄金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富饶的水族,繁盛的草木,从东向西蜿蜒流经的河流,为古人生产、生活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能。此时,新乐人的农业生产处於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主要食物来源於採集榛子、橡子、山裏红等野果。

  以河卵石为原料的磨盘与磨棒在这一时期开始使用。今人推断,磨盘与磨棒属加工穀物工具,也可能作为碾砂磨土,製作陶器原料使用。发现於新乐遗址二号房址的炭化穀物,经辽宁省农科院鉴定,属黍类(俗称大黄米)。农耕工具与穀物的发现,有力证明了新乐文化原始农业已经产生。炭化果壳有榛子、橡子、山楂等,说明採集活动是新乐人获取食物的辅助方式之一。

  森林、平原、水域,多样的地理环境是动植物的王国,捕鱼和狩猎成为新乐先民重要的谋取食物的手段。遗址中,鱼类等水生动物遗骸虽未发现,但大量渔网坠的出土证实了结网捕鱼是新乐先民获取鱼类资源的习惯方式,间或採用徒手捕鱼和弓箭射鱼。

  遗址出土以玛瑙、燧石等製作的石镞,是中国东北地区考古遗存中常见的一种石器,採用压製的方法打製而成的细小石器,是原始社会人类狩猎用的弓箭头。而採用扁平砾石,两侧敲砸对称豁口,繫於渔网底部的石网坠,则是史前人类主要的捕鱼工具。

  这其中,石叶代表了石器打製类工艺独特的遗存。一般认为,古人用特定的石料打製较锋利石器,一般用於镶嵌,为各种複合工具提供镶嵌的刃缘,满足不同的生产活动。

  畔河而居 高温製陶

  房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新乐遗址下层文化的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通常是挖地为穴,在其上加盖房顶,长方形、正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最具有代表性。遗址的聚落布局沿古浑河从东南向西北顺地势排列,错落有致。

  除了挖地为穴,新乐遗址出土的陶器足以证明此时的製陶技术已相当成熟,出土陶器代表纹饰为压印“之”字纹、弦文等,多为夹砂褐陶。夹砂陶採用原始手工製陶法:泥片接筑法和泥条盘筑法。虽为手製,但技术相当熟练,器物製作端正对称,内外光滑平整。现代研究表明,陶器烧製火候应在七百至八百摄氏度之间。

  陶器压印的“之”字纹,则是由一种带弧度的骨片或是木板以两端为支点,不断交替移动按压而成。既增加观赏性,又坚实陶壁。在新乐遗址下层文化中,目前发现的主要以“之”字纹深腹罐、斜口器、刻画纹高足钵为主。

  氏族部落 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氏族林立,几乎每一个氏族部落聚集区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通常採取某种动植物为名称,相信其为祖先或与之有血缘关係,所有的氏族成员都要加以崇拜。

  现於新乐遗址二号房址西北角的炭化木雕艺术品,出土时已被火烧断成三截而炭化保留下来。木雕品外形细长,上部扁平,双面刻有相同纹饰,雕刻线条刚劲细腻,似鸟形,被称为木雕鸟,这是七千年前原始社会工艺代表的杰作。据推测,木雕鸟应是新乐先民崇拜的圣物,或是氏族的名称和徽帜。

  人类意识到自己存在之日起,开始懂得装饰美化自己。遗址出土精美的玉串珠、穿孔陶片、穿孔石片、骨筓一类饰物,也展现了新乐先民对美的追求与嚮往。

  木雕玉刻 充满奇趣

  新乐遗址出土的玉器分为装饰品、加工工具或小型生产工具。加工工具有玉刻刀、玉凿、玉斧等;而作为装饰品的玉串珠製作精良,光滑圆润,最小孔径仅有两毫米。新乐先民的装饰品除了玉器,还有骨器,骨锥、骨筓、骨匕等都是新乐人日常生活用品。

  儘管新乐遗址已发掘众多下层文化文物,但一系列疑问仍有待解密。新乐下层文化的祖先是谁?创造新乐中层文化、上层文化的人是下层文化创造者的子孙吗?新乐人的墓葬究竟在哪?玉器从何而来?新乐人的婚姻形式又是怎样的?新乐人最后到哪去了?至今,这些疑惑是考古学家的待解之谜。

  由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渖阳故宫博物院主办,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渖阳新乐遗址博物馆联合承办的《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新乐遗址》文物展,目前正在大连汉墓博物馆展出。展览的一百二十五件(套)展品涵盖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