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汲宝斋/春秋“剑”影 重现北方部族文化/大公报记者 宋 伟

2020-07-08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在遗址基础上建立

  茫茫东北平原,文明起源浩瀚纷繁。1958年,一柄青铜短剑的出土,将东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1965年,考古人员对郑家洼子周边发现的14座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进行挖掘,在一座大型古墓中发掘出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42种共797件。这是迄今东北地区青铜墓葬中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古墓。因该古墓出土了三把青铜短剑,亦被称为“青铜短剑大墓”。郑家洼子出土的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葬俗上与同期中原文物及典制存在明显差别,表现出北方部族独有的文化特性。

  从夏商至战国中晚期,位於东北渖阳地区孕育和成长起多支青铜文化。夏商及西周前期,主要有高台山文化、新乐上层文化、顺山屯类型、老虎冲遗存等。大约在春秋至战国中晚期,最典型的则是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文化。有专家研究认为,早期青铜文化的迁移与青铜短剑文化的征服有关係。这支青铜文化以东北系青铜短剑为典型遗存,以郑家洼子遗址及墓葬为集中代表。

  出土颅骨追寻起源

  1965年8月,渖阳故宫博物院、渖阳文物管理办公室及辽宁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郑家洼子地带曾发掘了14座墓葬,其中编号为6512的墓葬,出土文物震惊全国。这座墓葬为大型土圹竖穴棺椁墓,平面呈长方形,长5米,宽3米;墓底放木椁、木棺各一具,仅存板灰痕迹;棺与椁之间放置器物;木棺内置人骨一具。研究显示,墓主人为一名约50至60岁的男性,其颅型可能反映出西伯利亚和远东蒙古人种相结合的形态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该墓出土铜、陶、石、骨等随葬品共42种797件。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分兵器、马具和装饰器件,典型遗物有青铜短剑、青铜镞、镜形饰、刀囊、斧囊、刀、斧、凿、镳、衔、节约等。墓葬还出土了绿松石串珠、陶器、骨器等珍贵遗物。由於在这座墓葬内同时出土了三把青铜短剑,所以6512号墓葬当时也被称为“青铜短剑大墓”。

  该墓葬规模之大、棺椁制度之尊贵、随葬品之丰富,都表明墓主人是该文化的显贵阶层和首领一类人物。经考古和历史学家研究,墓葬所处时代为春秋末期。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出土的青铜短剑,在渖阳地区共发现30余把。单就青铜器这一种遗存而言,整个商周时代,除中原系(商周式)青铜器外,在其分布区的北面曾有北方系和东北系两种不同系统的青铜器,东北系青铜短剑则是东北系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剑柄剑刃分开製造

  东北系青铜短剑及相关器物组合与北方系及中原系青铜器除分布地域不同外,在形制风格等方面也不相同。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专家郭大顺介绍:“东北地区这种曲刃式样的剑,有别於中原的形制。在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剑都是一体铸造。融化的青铜往模子裏一倒,出来的就是完整的青铜剑,之后去除毛边,在柄上缠线,打磨锋利就可以使用。但东北系青铜短剑则是将剑柄、剑刃分开製造。”

  东北系青铜短剑由加重器、剑身、剑柄三部分组成。剑柄端的加重器有石质、青铜之分。之所以要在剑尾加装配重器,一般来说主要是为了保持剑身平衡,握在手中既可以灵活省力又可以增强刺击的效果,同时也兼具美观。剑身两侧叶刃呈波浪弧线形曲刃,大部分皆有突出的节尖和内弧的束腰,叶中间有柱状脊与短茎相贯连。早期,剑身与剑柄为分体组装,剑柄有木质、铜木複合和铜质三种,木质和铜木複合剑柄在辽宁曾有出现,但数量稀少,铜质剑柄则较为普遍。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代表了渖阳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战国中晚期以后,随着燕国向东北地区开疆闢土及燕文化的东渐,渖阳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图片: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