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米芾《苕溪诗》卷劫后重生

2020-09-02 04:2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宋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局部),纸本,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在中国书坛堪称国宝的传世作品中,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苕溪诗》卷不容忽视。它不仅被后世书法家追捧和竞相仿效,而且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劫难史。《苕溪诗》卷为宋元佑三年米芾书自撰诗,共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据记载,此卷在民间流传九百多年之后,於二十世纪初遭到最为严重的劫难。清朝灭亡后,《苕溪诗》卷被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市,与众多的国宝级文物一同置於伪满洲国伪皇宫的小白楼内。伪满政权临覆灭时,溥仪出逃,看守小白楼的士兵便乘机蜂拥而上,将傀儡皇帝来不及带走的大批古代珍玩豪抢一空。由於侍从、士兵多没有文化,所以他们先抢金、玉,再抢字画,古籍善本则肆意践踏,毁之无数。《苕溪诗》卷自然难逃厄运,遭到无情破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名东北小伙两次来到国家文物局定点单位──北京荣宝斋,送来两包“破纸片”,当中有不少国宝书画,米芾《苕溪诗》卷亦在其中。原来这些国宝残片是这名东北小伙子的父亲丁征龙於一九四五年九月在长春街头购得。回家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杀死东北小伙的父亲丁征龙和另一个同伴。法网恢恢,骆大昭最终被绳之以法。

  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被东北小伙的母亲收藏十八载,虽然家境贫穷,她本人亦不甚懂得这些碎纸片有何重大意义,然而她始终妥善保管这堆纸片,没有出售换钱,最后将其献给国家。当时文物界高度关注并倾注最优势力量对《苕溪诗》卷进行复古修缮,《苕溪诗》卷也就得以重生,古书画鉴定家张珩临终前曾说,能亲见《苕溪诗》真迹,“这辈子行了,死了也值得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