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紫禁城600年系列三/十件国宝 道辉煌盛况

2020-10-14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织繡之宝”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故宫,由内向外皆是历史,通体上下俱是文明。故宫所藏文物超过一百八十六万件,佔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一,而且很多都是绝无仅有的国之至宝。这些国宝早已不是一个个静物,而是一段段流动的历史,和一部部化石般的方志。本期“汲宝斋”大公报就“宝中选宝”,透过十件“故宫至宝”的故事,带您走进紫禁城的灵魂深处。\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命途多舛的“书画之宝”

  上世纪初叶的某一天,天津戈登路166号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足足七八十个大木箱子从北京而来,瞬间堆满了整个院落。这栋小楼名义上属於一个名叫“载涛”的人。寄件人是他的哥哥──末代皇帝溥仪。清王朝覆灭前后,溥仪多次以恩赏御弟为名,将故宫国宝偷运出京。在戈登路166号小院裏散乱堆放的某一个大箱子裏,《清明上河图》正静静地委身其中。后来,这批国宝又随溥仪辗转至渖阳伪满皇宫,得以暂时歇脚。

  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在一处略显破旧的临时库房裏,书画鉴定专家无意间打开了一卷残破的画卷。原野、河流、城郭、闹市,繁而不乱的布局,疏密相间的技法……专家们瞬间怔住了,难道这就是历代权贵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很快,这幅长卷被火速送入北京国家文物局深入鉴定。结论不言自明,这件文化至宝在几度流离辗转之后,终於全身回家。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作品,绢本设色,纵528.7厘米,横25.2厘米。以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12世纪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係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製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名家挂怀的“法帖之宝”

  “沅叔年伯,好久不见啊!”“啊,是丛碧啊,你也回京过年?”1937年腊月二十七日,在一趟由天津开往北平的列车上,两位大藏家巧遇了。先打招呼的是张伯驹,另一位是傅增湘。这一年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中国陷入战乱,生灵涂炭,国宝流离。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平复帖》亦岌岌可危,随时有流出国境之险。

  张伯驹早早便打探到《平复帖》落在恭亲王奕䜣之孙溥儒手中。张曾两次商购,但因溥儒坚持索要20万元“天价”,而未能成交。这一次,傅增湘极力从中斡旋,加之溥儒因家事之急而降低要价,《平复帖》终於来到张伯驹手中。1956年,张伯驹将包括《平复帖》在内一系列国宝法帖无偿捐献给国家,也成就了一代文化巨擘的传奇美谈。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全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书法家启功先生曾讚:“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一寸一金的“织繡之宝”

  《缂丝梅鹊图》是南宋沈子蕃的代表作。丝质图轴,纵104厘米,横36厘米。缂丝是传统丝织工艺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製作耗时极长,人们常用“一寸缂丝一寸金”来表明缂丝作品的珍贵程度。

  故宫所藏的这件《缂丝梅鹊图》以十五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用“通经断纬”之法,所用丝线经密度为每厘米20根,纬密度为每厘米44至46根,精工细密,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意趣疏朗古樸,花鸟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