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冲破封锁 走向世界

2021-08-16 04:23: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日内瓦会议开幕。图为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进入会场。\网络图片

  “我们希望这次对话是真诚的、坦率的。”“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今年春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开场白上,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

  对新中国外交有所了解的人来说,此话似曾相识。六十七年前,新中国外交事业开创者、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一九五四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对时任美国国务卿、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说:“我们到这里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跟你们吵架的,不要摆出一副指责别人的架势。”\姜舜源(文、图)

  这张照片是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下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又名国联大厦)前,时任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头戴黑色软呢礼帽,身穿灰色中山装,外罩藏青色呢绒大衣,神情优雅,神态雍容,神采奕奕,迈着矫健的步武步向会场,顿时引来世人惊羨的目光。

  这时新中国成立不到五年,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重大国际活动场合。虽然当时的中国依然是百废待举,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很落后,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军以及所谓联合国军,新中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中国总理的亮相,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中国人的从容自信,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早已等候在此的数百名记者,纷纷拥上前去争相拍照,新中国、周恩来成为国际传媒聚焦的焦点、争先报道的主角。

  礼仪之邦 华夏风范

  日内瓦会议,是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二十一日,在日内瓦召开的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近代以来法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印度支那(又称“中南半岛”),一九五三年七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扩大侵略战争,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引起越南等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法国进退两难。亚洲和全世界进步力量,包括法国人民在内,要求结束战争,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在世界舆论压力下,一九五四年初,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开会,决定在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和印度支那恢复和平问题。作为对那两场战争都有特殊影响力的国家,中国获正式邀请出席会议。周恩来,这位礼仪之邦的中华人物,向世界展示了泱泱华夏风范。正如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一九五五年会见周恩来后形容的:“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中国古人把外交视作战争的继续,双方外交官以樽(酒杯)、俎(肉案)为战车和武器,觥筹交错之间克敌制胜,外交谈判就被称为“折冲樽俎”。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出了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时戴的黑色软呢礼帽,由此我们仿佛目睹他那卓越风采;在会议期间使用的公事包和茶杯,我们仿佛见到他沉着冷静、机敏睿智地折冲樽俎之间的情景。

  二十六日下午三时,日内瓦会议在国联大厦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二十国,东西方阵营对比为四比十六。杜勒斯认为己方稳操胜券,故意将自己发言由二十七日改为二十八日,与周恩来在同一天发言。二十八日,杜勒斯傲慢地走上发言席,把发动和进行朝鲜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要求中国军队撤出朝鲜,然后扬长而去,留下副国务卿、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继续听会。周恩来发言语调平和、富有哲理,对杜勒斯的言论逐条予以批驳,提出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主张,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回应。在随后举行的小型会议上,周恩来当面对杜勒斯说:“我们到这里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跟你们吵架的,不要摆出一副指责别人的架势。你的讲话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你究竟准备怎么解决,把你的方案拿出来嘛。”杜勒斯被将了一军,顿时乱了方寸,慌乱中提不出任何合理建议,只是语无伦次地强调,必须经由联合国监督朝鲜选举。周总理指出:联合国已是朝鲜战争的交战一方,根本无此资格!杜勒斯被驳得哑口无言。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以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嫺熟的外交艺术,使美国第一次在二战后的国际舞台上狼狈不堪。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留下史密斯应付门面。

  美国代表团奉杜勒斯之命,不得与中国代表团握手,不进行任何接触。而曾任二战欧洲盟国远征军司令部参谋长的史密斯将军,在多日会议后,对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心生敬意,当杜勒斯不在场时,他在一个外交酒会上,拉了拉周恩来胳膊,以此化解不能握手的尴尬,并与周恩来进行了一番简短但重要的交谈。

  以诚相待 赢得朋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九五○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封锁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除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外,还大力发展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往来,周恩来总理对亚非拉国家进行了多次友好访问。新中国利用一切机会向西方世界开放,包括发展与英、法、美、日等主要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周恩来在会上还强调亚洲国家在处理亚洲自身事务中应起的作用,发言时特别提到印度的缺席,对印度和印尼等亚洲重要国家,未能出席此次会议表示遗憾。年初四大国决定召开此次会议时,没人想到邀请印度来参会讨论亚洲两个半岛的前途,这让在一九四七年独立后,一直有志代表亚洲国家的印度感到屈辱和愤懑,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被排斥在日内瓦会议之外非常恼火。当得知周恩来仗义执言,尼赫鲁深为感激,派外交部部长克里希纳.梅农专程到日内瓦,邀请周恩来在会后访问新德里。一九五四年六月,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闪电式访问印度、缅甸,在与尼赫鲁的会面中,中国了解到一些亚非国家拟议明年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等情况。

  一九五五年四月十八至二十四日,二十九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保卫世界和平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亚非人民摆脱殖民统治的努力极力阻挠。他们想凭借东南亚许多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加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分化亚非国家,抵制中国代表团。四月十一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参与策划,台湾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制造了暗杀行动,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飞离香港启德机场约三小时后,在南中国海上空爆炸坠毁。周恩来由于临时应邀访问缅甸,改变出国航线而得以幸免。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亚非各国国情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各国对新中国并非都持友好态度。菲律宾、日本、南越、锡兰和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与英美保持各种关系;很多新独立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还继续承认台湾国民党政权;只有印度、缅甸和东道主印尼等国,已经和中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十八日会议开始后,各国代表相继发言,起初气氛融洽,但不久几个代表团向中国代表团发起了一轮又一轮攻击,东道主印尼总理阿里等非常担心,中国代表团如果针锋相对予以反击,会议就会不欢而散。周恩来不但不慌不忙认真听会,而且不断地推迟发言,一面把原来的发言稿以书面形式散发,一面在会议现场手写补充发言。这份珍贵的手稿影印件,也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是当代国际关系重要准则之一“万隆精神”的见证。直到十九日下午四时四十五分,大会主席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发言。

  周恩来发言开门见山:“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节省时间,除首尾两段外,直接由译员用英文宣读。短短十八分钟的发言,驱散了两天来会场的紧张气氛。此后的讨论都是“求同存异”精神主导,各方在周恩来协调下展开,达到了亚非人民大团结的目标,最终树立起“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诞生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万隆会议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加尼说:“没有周恩来,万隆会议便不可能成功。”

  会议七天,周恩来睡眠总计十三小时。会议期间,他与二十七个代表团进行了接触。会后不久,中国与其中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