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审美意趣 /自然的吟唱 中国花鸟画里的人文精神

2021-09-01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层雪锻香图》。

  中国花鸟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它浸透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由大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承办的“自然的吟唱──花鸟画艺术展”正在大连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七十件明清及近代花鸟题材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包括明代文征明《兰石图卷》、清代朱耷《荷花鹭鸶图》、郑燮《竹石图》等精品以及张大千、徐悲鸿、吴昌硕等人的多幅作品均在此次展览亮相。\大公报记者 宋伟(文、图)

  明清以来,花鸟画的发展与变革在绘画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使花鸟画成为比山水画更容易传达内心情感的天地。以徐渭、陈淳为典范的泼墨写意手法,为花鸟画注入了更多的文人画的意味。清早期,以四僧为代表的遗民画家,用荒寒、率意的笔法,排遣心中的积郁,在画中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至“扬州八怪”,倡导标新立异、抒发个性的创作理念。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海派”,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汲取营养,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新桐初引 审美移情】

  《庄子.逍遥游》中讲了一只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描写了这只鸟的清高和雅逸。李清照词写道:“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后来人们便将“新桐初引”来形容君子人格的潇洒与高逸,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移情。屈原特别喜欢将香草比为美人,来佐证人格的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中国历代文人喜欢用花草的自然属性赋予它人格品性,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而花鸟画就是中国文人移情遣志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它特有的自然秉性和人文意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就出现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画。

  【层雪锻香 心境写照】

  作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近赵令穰、郭熙一派。五十五岁左右,右手因病残疾改用左手作画,笔风愈为苍辣。此次展出的《层雪锻香图》立轴,即为其左手所绘。

  画面中,盘根错节、饱经风霜的老梅,迎风而立,显示出一种悲壮的精神内涵。几根新枝挺然直上,开着些许新梅,预示春的消息。狂放错落的草书题画诗,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充实。“香从锻炼来,酷冷出层雪。穿透十丈冰,拗成百尺铁。棱棱岁寒气,阴风吹不灭。时在干隆丁巳初腊题画即赠。宏老学长兄,同谓乎不泛说,定知许乎如何。学弟高凤翰左手。”

  此图作于干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年)。是年,高凤翰右手因病残疾,改用左手,更号“后尚左生”。而这寒风中不屈的老梅,似乎就是画家此时心境的写照。

  【梅花凌寒 傲然独立】

  到了近代,著名女画家何香凝曾以梅花、老虎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双清楼主”何香凝一九一一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何香凝早期绘画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的绘画一扫闺阁艺术的柔媚和普通文人艺术的孱弱。“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美术革命所追寻的正是何香凝在艺术实践中所身体力行的。

  综观她的《梅花》图,从起笔到落笔,大都采用浓墨直线,即枝干转折,线条坚硬,有铁骨铮铮之气。表现了她坚强不屈、高标自守的个性和她饱经风霜的经历。她正如一株凌寒独放的梅花,在战乱的年代傲然独立。

  【画石存岳意 画竹引清风】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之所以对竹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竹具有不畏严寒、不避酷暑、挺拔坚韧的品性。清代郑燮(郑板桥)更是种竹、爱竹、观竹、咏竹、画竹之人。作为“扬州八怪”的一员,他工诗文,善画,最擅画竹,笔下竹子无论竹枝、竹叶皆疏密有致、飘逸潇洒,展现出恣意的笔情和苍劲严整的风格。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留下竹诗、竹画三百馀作。他画竹常喜和石配,以表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

  郑板桥的墨竹是其绘画艺术创作的代表。展品中的《竹石图》挥毫极富变化。画面清劲秀美,超尘脱俗,极富动感和生命力。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画家笔下的每一竿竹、每一片叶,笔笔得势、片片入神。画中款识“有兰有竹有石,一种多情历历,何须碧绿丹黄,千载墨痕一色。”体现出郑板桥“画石存岳意,画竹引清风”的创作目的。

  参观资讯:

  自然的吟唱──花鸟画艺术展

  日 期:即日起至十月十七日(逢周一休馆)

  时 间: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三十分

  门 票:免费,须预约入场

  关注“大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了解大博”预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