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汲宝斋/逾二百件文物 穿越千年终玉.见

2022-01-05 04:26: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红山文化先民已经能制造配套农具。

  浙江省博物馆跨年大展“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2021年12月拉开帷幕,共展出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文物260余件,通过对比展示的方式,展现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共性与特性。穿越千年时空,两种文化终于在此相遇,共同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大公报记者 王莉杭州报道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翁牛特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赤峰博物馆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精选藏品260余件,展览由“文明之光”“敬神娱人”“人居其地”“珠环玉绕”四个单元组成。

  阶级分化 地位象征

  据介绍,红山文化是分布在西辽河流域、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良渚文化则是分布在环太湖地区、距今5300至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们都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阶级分化,文明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展品中,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小洼子村的玉斧,长13.2公分,刃宽5.2公分,厚2.3公分,上端窄下端宽,下端刃部有使用过的痕迹,斧的两端有切割痕。有资料显示,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

  而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的玉钺,通长17.9公分,上端宽14.4公分,刃部宽16.8公分,最厚0.9公分。考古专家认为,钺本身是斧子的衍生品,它之所以被称之为“钺”是因为它由原本实用的工具转化成了权杖、神器和礼器,不仅代表了军事指挥权,也是高层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原始信仰 动物崇拜

  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考古过程中,无独有偶都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通过祭坛遗址及相关遗存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也可以从中一窥先民们的原始信仰,玉琮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

  位居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的“琮王”成为此次大展的重要展品。琮体通高8.9公分、上射径17.1至17.6公分、下射径16.5至17.5公分、孔外径5公分、孔内径3.8公分,它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四面各琢刻有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这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经考证,玉琮距今约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主要为祭祀用的大礼器以及是一种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此外,动物形器也在两大文化遗址被大量发现,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东拐棒沟遗址出土的黄龙C形龙、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玉鸮、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鸟等等。有专家表示,这些动物形器脱胎于先民们对动物的模仿,寄托了先民们对动物某些能力的崇拜,也展示了先民们的独特的审美意识。

  一北一南 双璧同辉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有着精美的玉器、分明的等级制度、完善的农业手工业体系,各有特色而殊途同归,用不同的方式彰显着那个时代人类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格局提供了实证。

  有业界专家认为,虽然两者最终都走向了衰落,但作为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一起,化作涓涓细流共同汇聚成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之源流,为更好地研究中华文明史、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在满天星斗般闪耀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不论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还是其他的文化,都有着更多的故事和秘密等待着去发现和了解。

  参观资讯:

  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

  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3月13日(逢星期一休馆)

  时间:星期二至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

  网址:zhejiangmuseum.com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