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入古出新/漫谈何绍基的书法人生

2022-04-20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何绍基的《种竹日记》(部分)。整本日记记录了一八四七年夏天至一八四八年秋天,何绍基任职国史馆时,每天与友人品鉴书画、诗文唱和的雅致生活。

  晚清名臣曾国藩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清人称赞他为“有清二百馀年第一人”,近现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则说他的隶书是清人第一,他就是清代书画家何绍基。

  何绍基的书法会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大家,晚年更遍临汉碑,自成一体。日前,“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在浙江举行。何绍基因其涵抱万有的书法理想和创新融合的书法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人物。\大公报记者 王 莉

  “涵抱万有│何绍基特展”日前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一百五十馀件书法作品和古籍文献分为“意极平原”“锋藏篆分”“筑学金石”三个单元进行展出,《临道因碑册》《临张迁碑》《临<华山碑册>》等佳作均在其中,全面展现了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成就。

  篆隶奠定书法地位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戴家妙以“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何绍基,“现在的书法史研究,存在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提及他们,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实际研究不深。”他认为,通过此次展览可以加深大众对何绍基的了解和研究。“何绍基天分高又勤奋惊人,虽然‘一生微尚在北碑’,但其留下来的作品皆‘以篆隶入分’,‘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小罕认为,篆隶是何绍基书法世界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其艺术境界之高、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广,不仅奠定了何氏自身的书法地位,也为整个清代碑学书法确立了标杆。“无论从秦汉以降绵长的篆隶流变史看,抑或从有清一代篆隶勃兴的纷繁时风看,何绍基篆隶风格及其铸就过程,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胡小罕表示,以何绍基自身的篆隶实践来反观他“涵抱万有”的书法理想,可以发现他并不是一味地借用书法去包罗万象,而是努力锤炼出一套意兼诸体、贯通南北、入古出新的笔墨机制,使自己下笔努力达到会心所遇、无施不可的境地,用篆隶这种严整的载体,丰富而细腻地呈现笔墨的写意性、抒情性。

  独创“悬臂回腕法”

  受父亲影响,何绍基的书法生涯“初从颜真卿问津”。有评价认为,在众多书法家中,善于学习颜真卿者,当首推何绍基。他不仅继承了颜真卿书法的宽博大气、丰腴端正、古朴雄强的特点,更善于以自己的理解,对颜体进行改造。步入中年,他又博取众家,曾获《道因碑》《张迁碑》《礼器碑》等旧拓本,临仿多遍,书风渐趋老成。晚年则专攻隶书。

  对于创新融合,何绍基曾这样表述:“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晚年何绍基将草书、篆书、隶书、行草融为一体,独创一格。在用笔方面,又独创了“悬臂回腕法”,这种虎口回环、五指对胸的执笔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下笔的体势,可令通身力到。

  遍临汉代名碑古本

  何绍基在书法造诣上的勤奋努力也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榜样。二十七岁时,何绍基在济南访得《张黑女墓志》及《石门颂》拓本,之后遍常携身边,“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他在诗里写道,“描取一两幅,夜睡摹想画破衾。”六十岁后专习隶书,不间断地遍临汉代名碑古本,尤以《张迁》《礼器》二碑用功最深,各临百通。

  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寿耀说:“何绍基临摹和书写书法是非常勤快的,一般一天可以写三十副或五十副的对联。更让人吃惊的是,有一天,何绍基在酒喝得微醉的状态下,写了八十副对联。”在他看来,何绍基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是大量自然书写书法后,功到自然成的状态。他表示,面对当下书坛一些基于功利目的书写书法的现象,当今书法界应该重视和学习何绍基这种执著自然书写的精神。

  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