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小瓦当大世界 屋檐上的岭南安居

2022-05-18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国“万岁”文字瓦当。

  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今天,岭南大地进入雨季,生活在粤港澳地区的人们,依靠着小小的茅草屋遮风挡雨,直到“秦”带着砖瓦木石来了。从此,北方中原地区以瓦为顶的土木台基式建筑也开始传入岭南并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岭南人也终于过上了“有瓦遮头”的生活。

  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文、图)

  瓦当,俗称瓦头、筒瓦头,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屋檐上的艺术”。考古发掘表明,瓦当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出现,迄今为止可以确知中国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

  位于广州北京路附近的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自一九九五年以来,这里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包括瓦当在内的建筑材料,这些瓦当的造型、制作方法、纹饰等与中原地区的瓦当几乎一样。南越王博物院考古部博士刘业沣告诉记者,“公元前二一四年,秦统一岭南,置三郡。从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秦汉时期,北方中原地区以瓦为顶的土木台基式建筑,传入岭南,本地才开始出现陶製瓦类构件营造的屋顶。”

  由南越王博物院主办的“小瓦当 大世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正在该院王宫展区展出,共精选出一百馀件在遗址出土,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展品涵盖了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种类,通过“椽檐之美”“万里同风”“巍巍王居”“莲花满开”“安居乐业”五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广州的瓦当世界,领略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古代屋檐的风貌。

  “万岁”红 皇家用

  瓦当最初的装饰图案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和云纹三种。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最早的瓦当,年代为秦代,应当是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随军工匠南下制作。以云纹为主,明显受秦和齐及三晋风格影响,且云纹随时间演化,曾有卷云纹、羊角形云纹、反云纹、蘑菇形云纹等造型。

  文字瓦当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逐渐出现,自汉初在中原出现并流行,文字内容复杂多变,除常见的颂赞词语外,还有地名、纪年、记事。汉代文字瓦当在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瓦当艺术走向全盛的标志。南越国宫署遗址目前发现的文字瓦当仅“万岁”一种,最早现于南越国,阳文,经西汉东汉发展,三国时期基本消失。

  虽然文字单一,但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万岁”瓦当文字样式却丰富多变。只见直径约十五厘米的当面上,小篆的“万岁”有正体、变体、反文等数十种形式,有的甚至具有鸟虫书的笔韵,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被使用在南越王宫内大小不等的宫殿、廊道、门阙,在建筑的外檐有统一的外表装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美感活力。

  彼时,“万岁”还未被打上皇帝专用的标记,而是作为吉祥语,表达古人对长寿永生、福祉延绵的祈愿。不过,记者在现场看这些出土的“万岁”瓦当,一些在笔画上仍保留有依稀可见的暗红色颜料,刘业沣告诉记者,这种瓦当当年也许整个“当面”都被朱砂涂红,应只供皇家宫殿使用,因氧化和时间流逝,目前表面的鲜红朱砂大多已脱落。事实上,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瓦当只用于宫署等高等级建筑,民间仍居于茅草房,直至唐睿宗年间,为避免当时城中因大量使用竹木制屋而屡屡发生的火灾,名相宋璟教广州的普通百姓造砖瓦、建房子,瓦当才正式走进寻常百姓家。

  琉璃青 皇权显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在《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一书中分别从建筑门类和构件角度,全面观照中国建筑,其中琉璃独占一节。琉璃发明于西周,北魏时开始成为一种建筑用材。据《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琉璃瓦技艺由大月氏国输入中原地区,并施用琉璃瓦来装饰殿堂类建筑。建筑琉璃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宫殿、陵墓和皇家寺庙等建筑之上,是皇权的象征。

  唐末五代,原清海军节度使刘岩据有岭南建南汉国,升都城广州为兴王府,用琉璃瓦来体现皇家身份。不过,受技术限制,南汉早期只有青色和绿色琉璃,黄釉因为烧造困难,直至南汉后期才掌握了这种技术,使宫殿更显尊贵。

  色彩不够,纹饰增补。用兽面纹装饰器物由来已久,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而南汉国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则横眉怒目造型凶猛,既是彰显威严,也为辟邪消灾。记者现场看到一片南汉国的青釉兽面纹瓦当,当面模印半浮雕式兽面,瞪眼竖目,长眉接耳,双角峙立,仰鼻凸颧,阔嘴獠牙,吐舌衔环,外绕两周弦纹和联珠纹,给人一种神秘而又霸气的感觉。遥想当年它在檐头筒瓦前端,与人们相对凝望,王权的威严尽显无遗。凤鸟也是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南汉国使用了不少双凤纹瓦当,青釉双凤纹瓦当更是南汉皇室专用。

  另一种有象征意义的纹饰是鸳鸯,祈求皇室子嗣繁荣千秋万代,宫署遗址里就曾出土荷塘鸳鸯纹瓦当。荷塘鸳鸯纹,又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常见纹饰,属花鸟题材,在瓷器、丝织品、金银器中常见。莲池纹和鸳鸯纹是构成莲池鸳鸯纹的两个基本元素。过去一般认为这种纹饰是在元代开始出现,南汉王宫相关瓦当的发现,把该纹饰的出现时间提前了几百年。

  莲花纹 佛教兴

  同样是纹饰,有一些纹饰不仅仅反映当时人们祈求幸福、康宁的美好愿望,至还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多种莲花纹瓦当,有的莲花瓣线条简约抽象,有的采用了浅浮雕手法突出立体效果,俯视时如见莲开。

  莲花纹的兴盛,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息息相关。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东晋逐渐兴起,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东晋以后作为佛教圣物的莲花逐渐取代云纹成为瓦当的主流纹饰。刘业沣说,岭南地区是佛教兴盛之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大量东晋以来的莲花纹瓦当、莲花纹砖、莲花纹青瓷器等文物,是古代广州佛教信仰昌盛的重要实证。

  也许从大众所熟知的文物角度来说,瓦当不过是很小的一件东西,但它同样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信仰、等级等许多重要方面的物化表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