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从古蜀祭祀场景 “理解三星堆”

2022-08-17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吸引世人的目光,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取得多项重要收获,新发现文物数量之丰、制作之精、造型之奇,令人叹为观止。由深圳博物馆、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览正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举行。\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文、图)

  展览以聚焦模拟重现的三星堆祭祀场景为核心,共展出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1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件(套),较为完整地展现出3000年前的蜀祭场景。

  模拟还原古蜀祭祀场景

  展览由著名考古学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策展,他介绍,现在学术界对三星堆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定义其为祭祀遗存。是次展览主题为“理解三星堆”,就是按照学术界的一个主流观点,从祭祀的角度来解读,所以挑选的展品,是表现祭祀场景里的关键性文物。

  展厅中央一组复刻展品模拟了3000年前的蜀祭场景:“施祭者”青铜大立人立于高台,身着龙纹衣,头戴“天目冠”,表情庄重、双手持物,旁边青铜跪姿顶尊人像、青铜跪姿执璋人像、青铜兽冠人像、青铜跪坐人像同样穿戴整齐。中间以覆製的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的2号青铜树作为展示核心,表现古蜀国人透过神树将心中之所念传达给上天,人面鸟在受祭者与青铜树之间飞翔。

  唐际根表示,“文物整个摆放方式都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一个解读,所以每个文物的展示环境,该有的位置都包含自己的信息,这个展览不是用大量的文物陈列给大家,而是用关键的文物解读一个祭祀的场景的概念。”

  他介绍,对整个场景的模拟还原是基于1986年出土的两个坑。“分析的依据第一是文物本身的特征观察,第二是文物之间的功能衔接。例如做动作的祭祀,瓦面是带着微笑的接受祭祀,中间这棵神树衔接,这叫器物关联、器物组合,一个是单个器物的观察,一个是器物之间功能关系的建立,是考古的一种方法。8号坑局部有个神坛,瓦型面具在上面,立人在下面,这个局部保留了3000多年前的记忆。”

  施祭者:衣着华丽 神情肃穆

  在整个祭祀场景中,施祭者的特点是神情肃穆、穿戴整齐,手执“祭品”。三星堆祭祀遗存,表现的是古蜀国的“国家祭祀”,也是群体祭祀。有主祭者,也有从祭者。

  主祭者青铜大立人立于高台,通高约261厘米,高台分三截,最下一截为基座,高约35厘米;中部一截作“象脸之形”,高约35厘米;上部为基台面,高不足9厘米。三者相加,高台整体高度约80厘米。人像免冠高163厘米,身高及五官与常人无异,并无纵目面具的那种超乎寻常之处。其身着龙纹衣,头戴“天目冠”,表情庄重、双手持物。

  立人像衣着华丽,服饰三重,外套上绣有龙纹与卷云纹,唐际根认为,“这3套衣服必须有人伺候才能穿上,因为在背后打了个结。它的冠上有4只眼睛,都是朝天看的,有学者称之为‘天目冠’,后脑部可见2个斜开穿孔,可能用来安插髮筓,耳部还留有耳洞,正是三星堆诸多人物形象的常见习俗特征。”

  从祭者则体量较小,同样穿戴整齐,虔诚庄重;执璋、顶尊、合掌……或立或跪,举止之间,仪式感十足。

  受祭者:面露微笑 高挂受祭

  作为“受祭者”的文物,最大特点是高处悬挂或高处矗立,且不表现肢体动作。在模拟祭祀场景中,受祭者包括1个纵目面具,2个鼓目面具,以及2个人头像。其中位于正中的纵目面具体量巨大,高66厘米,宽138厘米,后部敞口,面部双侧有孔,面具纵目前突,双耳广阔,被表现成富有超能力的形象,“细看他们的面容,眼睛凸出,耳朵巨大,是所谓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角到耳根下方,表现出在微笑接受祭祀的场景。”

  唐际根表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产生于蜀国早期,也就是“蚕丛及鱼凫”时代。按照一般社会发展理论,那时候在中原一带,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而在秦岭阻隔的蜀地,还在大力发展青铜,而且到了相当的高度。从这些面具的出土就可以看出,製模技术非常完美,所以铸出来的面具线条流畅,花纹精细,对称严谨,细节优美。他认为,《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纵目面具所代表的,或即蜀国开国君主蚕丛;而鼓目面具所代表的,或为蚕丛之后的列代蜀王。

  是次展出的展品,包括多个青铜鼓目面具和人头像。其中两个青铜鼓目面具,为1986年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现藏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面具后部敞口,额头与下颚两侧开孔,使用时悬挂于高处,面部表情轻松。展出的人头像则神情凝重,不表现任何动作,颈部以下铸成空腔,可通过插入推高,亦被解读为受祭者。

  唐际根介绍,甲骨文祭祖卜辞中有“廿示”的记载,即一次性将20位祖先列入祭祀对象。1986年发掘的三星堆1号祭祀坑中出土青铜鼓目面具正好20件。应是被列入祭祀的“集合先祖”,可以解读为受祭的蜀王列祖形象。新近发现的三星堆祭祀遗存坑和金沙文物中,亦发现有黄金制成的鼓目面具。

  构建起施祭者和受祭者之间关联的是“建木通天”的神树,此次展览覆製的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的2号青铜树,青铜神树由底座、树身两部分组成,下部底座为0.37米的三个拱形组成山,3.59米的树成长于山顶,其高度是山的近10倍。“设计理念清晰:有树长于山巅,树高是山高的近10倍。‘通天’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小型青铜神树中可见青铜人面鸟,其纵目广耳的特征,与纵目面具的受祭者相同,或即羽化的受祭祖灵。它羽翅张开,鸟足赫然栖落于树幹顶部的花果之上,似正俯瞰世间。

  珍贵祭品 浴火献神灵

  是次展览还包括多件祭祀中的祭品,包括虎牙、象牙、玉贝等。唐际根介绍,古蜀国以珍贵之器祭献神灵、先祖,其中象牙、虎牙来自巨兽;海贝为远程贸易之物;铜尊、铜罍、铜瓿以及玉璋、玉凿、玉璧皆为珍稀之物,包括铜尊、铜罍的部分祭品在埋葬之前或入坑之时被砸碎,象牙也被烧燎。

  是次展览的虎牙出土于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长9.3厘米,“三星堆一共才出土了3颗虎牙,十分珍贵。”象牙则于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全长172.5厘米。据悉,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祭祀遗存中均出土大量象牙,其中三星堆祭祀坑发现的象牙伴有明显烧燎痕迹,由此唐际根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约3000年前,神秘的古蜀人祭天敬神,象牙是最珍贵的祭品之一,烧灼的象牙通过青铜树传到天上,祖先们看到后便露出满意微笑。”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大立人,很多专家都推测他手中握的祭品很有可能就是象牙。

  玉贝于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长1.37厘米,宽0.97厘米,现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唐际根指出,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环纹货贝中间有齿形沟槽,这种海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根据史料记载,在印度洋北部地区,刚好流行用这种贝作为货币使用。因此,这些海贝有可能是伴随贸易活动。考古学家推测,在古蜀人的生活中,海贝可能也是一种“奢侈品”,在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与金器、玉器一起,被敬献给天地山川、祖先神灵。

  三星堆并非外星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让人对古蜀国充满想像,这个古蜀国并非刘备、诸葛亮时期的“三国”之“蜀”,而是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所灭之蜀国。

  唐际根介绍,古蜀国建于何时,已无可考。《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昔有蚕丛、柏、鱼凫、杜宇、开明氏在蜀地先后称王。广汉三星堆古城、成都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成都商业街船棺合葬墓等考古发现,揭开了古蜀国的神秘面纱:古蜀国是长期雄踞西南的泱泱大国,其存在年代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遗址的核心是3.6平方公里的古城,祭祀坑在古城南部;金沙遗址位于成都,以发现大面积祭祀遗存闻名于世。他认为,两处遗址时间略有重叠,总体上前者略早,后者略晚,文化内涵一脉相连,皆是古蜀国的祭祀文化的精华。

  针对有人猜测神秘的三星堆来自外星文明,唐际根认为,从三星堆的陶器可以看到,三星堆的铸造技术和商王朝的很像,比如用陶範来做的範铸法,还有器物的铸金、嵌套等技术细节,和中原一致,他指出,三星堆不是外星文明,而是长江与黄河历史对话的结果。“三星堆确实是不同时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应该也有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期的商文化对三星堆影响显然更大。”

  资讯

  理解三星堆:   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3日(逢周一休馆)

  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