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长江流域各区域青铜器(部分)

2022-08-31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长江流域各区域青铜器(部分)

  铜顶尊跪坐人像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通高115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件55厘米青铜大口尊,铜尊口沿内侧有短柱,肩部焊有精美的龙形装饰;下部则为一呈跪姿、双手持物于身前的高60厘米铜人,再现了古蜀祭祀的隆重场景,是一件国宝级文物。

  曲柄铜匕(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1980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乡木椁墓。古资料表明,该时期巴蜀青铜器的功能由前期的祭祀或宗教用品,转变为实用和丧葬用品。随葬的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多遵循5件成组的特殊数量关系,在四川地区尚属首见,专家推测可能是古蜀文化特有礼器制度的体现。

  铜扭头跪坐人像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人像呈跪坐姿态,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头发残断,双手呈半“合十”状平举于身体左前方。这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此造型的青铜器,共有3件,研究初步判断其并非单独个体,而是一件大型组合铜器的3个构件。

  擂鼓墩2号墓编锺(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1981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此套编锺共36件,均为甬锺,大型锺正鼓部纹样有所不同,可分为操蛇神人纹锺和兽面纹锺;小型锺形制、纹饰相同,大小有别。其规格略小于曾侯乙墓编锺,风格与曾侯乙墓编锺极其相似。先秦至两汉时期,以铜编锺、石玉编磬为主体乐器的“金声玉振”是庄严隆重的音乐礼仪。

  兽面纹铜铙(商代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2020年出土于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海螺山长乐中学。《周礼》载“金铙以止鼓”,铙不仅有军旅指挥上的作用,还作为乐器用于祭祀、宴会。湖南地区约出土了40件铙,其中有10件超过100千克,大型铜铙是湖南特有的乐器。

  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由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与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拼对而成。“分离”3000年后再次“合璧”而成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身体向后翻起,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反映了当时祭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像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铜 觚(商代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74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商王朝统治下的盘龙城强势崛起,青铜器亦有长足发展,容器、武器、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前期更多,造型更丰富、纹饰更精美。其中,酒器数量和种类很多,堪与中原媲美,反映了盘龙城当时浓烈的饮酒风尚。

  龟背形网格状器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7号祭祀坑。“铜盒”上下是对称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侧边一侧类似合页,一侧类似插销可以打开扣合,还有四个青铜龙头把手和两三根青铜飘带。青铜器里装有一块大小形状相合的青绿色玉板,通过微痕分析,考古学家发现这件青铜器外面还裹着丝绸。其构造和形态,突破了以往学术界对三星堆的理解,并且造型在整个中国青铜时代都前所未见。

  铜象尊(商代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市仙霞乡狮形山。此尊为酒器,呈象形,器上装饰有龙、凤、虎、兽面等纹饰,象鼻与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椭圆形口,酒可以从此注入,是一件既具艺术性又具实用性的铜器。象尊发现多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出土地点明确的商代象尊。

  吴王夫差剑(春秋晚期 公元前550─前476年)

  •中间这把为吴王夫差剑,剑线条流畅,剑从收分自然,通体保存完好无缺。剑格部分深铸兽面纹,再镶嵌以绿松石,虽有少量脱落,仍不失为当时镶嵌技术的代表之作。剑箍上所钤松石小若沙粒,摆列整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