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竹月堂主人简永桢:把单色釉文化带向世界

2022-09-28 04:2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竹月堂藏清乾隆年製外浅松绿釉内红彩五福纹碗。右图:简约、流畅、圆融,是中国传统的美学,也是简永桢自来的趣味。\大公报记者蔡文豪摄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里同译为“china”,在西方人眼里,瓷器曾一度就是中国的代名词,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被誉为“瓷器中的大家闺秀”的单色釉,更是彰显了独特的东方美学。作为当前单色釉收藏领域首屈一指的藏家,香港竹月堂主人简永桢曾带着百馀件单色釉瓷器远赴瑞士展览,并一直以能够将文物与中国文化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为荣。二○二四年夏,他将携珍藏赴法国巴黎举办展览,彼时正值巴黎奥运盛会,这场单色釉展览或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同感受中国文化盛宴。\大公报记者 管 乐、徐小惠

  二○一八年九月,一场名为“千载霓霞:鲍氏东方艺术馆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的展览在瑞士日内瓦揭幕。简永桢将其百馀件珍藏漂洋过海,在鲍氏东方艺术馆与西方观众共度四个月时光。这也是竹月堂藏品首次在欧洲公开亮相。明永乐年製甜白釉瓷暗花高足杯,明万历年製钴蓝釉瓷圆盘,清雍正年製珊瑚红釉小炉、浅青釉葫芦瓶,清乾隆年製柠檬黄釉菊瓣盘,等等,这些古雅脱俗、极具东方美学的器物,甫展出便俘获了观众的心。在展览的意见反馈簿上,留有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日文、中文等各国文字。而尤令简永桢念念不忘并且津津乐道的,是有观众写下“Proud to be a Chinese”(记者注:“身为中国人很骄傲”)。这本厚厚的意见簿也为简永桢珍藏至今。他能精准地翻到其中一页,上面有位观众留言道:“前些天在马爷(记者注:马未都)的节目中听闻日内瓦的鲍尔博物馆,这次刚好来到日内瓦,便一定要来看看。超级棒的藏品!Proud to be a Chinese!”

  “Proud to be a Chinese”

  能在千里之外的欧罗巴大地上引发世界各地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无疑令简永桢十分骄傲。而他对单色釉的兴趣由来,已近五十载。二十九岁那年,简永桢在苏富比拍卖购入一把宜兴茶壶,出自明天启甲子年(一六二四年)名师陈仲美之手,简约明朗的线条,浑然天成的设计,令他一见如故,“正合清逸脱俗不落窠自的审美取向”。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数十年下来,简永桢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收藏风格。“线条是我十分追求的,我不喜欢棱角分明的,相比更喜欢圆融的。”简约、流畅、圆融,是中国传统的美学,也是他自来的趣味,“即便买车,我也更加锺意线条流畅的车型。”

  简永桢的藏瓷规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增长可观,到了九十年代初,他亦积极在收藏界扩拓人脉。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汪庆正都是他的朋友。在与这两位被誉为“北耿南汪”的文博专家交往的过程中,简永桢虚心向他们学习,受益良多。而二○一八年日内瓦展览的成功,则得益于简永桢的好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文物馆荣休馆长林业强的牵线。在二○○五年,林业强就亲自策展“五色琼霞”一道釉展览,集中展示竹月堂收藏系列。

  至于“竹月堂”斋号由来,则出自“竹门斜月入”句意,亦有“简”字之衍意,与色调单一、任何瑕疵都能一览无遗的单色釉倒是相映成趣。清初督窰官唐英曾在文献中记录单色釉有四十多种釉色,有的匀淨无暇,如天蓝、霁红;有的变幻莫测,如豇豆红、窰变红。其中大部分颜色都被简永桢纳入阁中。他收藏的单色釉数量多、类型繁盛、釉色丰富,曾最多时拥有单色釉瓷器五百馀件,因而又得花名“单色简”。

  巴黎展览正在筹划中

  简永桢好单色釉,对其背后反映的历史文化亦是信手拈来。清朝是单色釉发展的巅峰时期,舶来颜色和珐瑯等西方工艺,都被应用到单色釉的制作之中,作为中国瓷器的重要类型,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如今,简永桢希望能够将单色釉的故事再度传播向世界。

  今年,他受到巴黎吉美博物馆的邀请,双方定于二○二四年在巴黎联手举办一个关于单色釉的展览,集中呈现由南北朝到乾隆年代的藏品。展览计划从六月展至九月,届时适逢巴黎夏季奥运会开幕,世界游客云集。“到时一定是场文化盛事”,简永桢对此充满期待,并且相信定会让更多观众感受这场中国文化盛宴。

  目前巴黎展览已在筹划中。与《大公报》的专访结束之后,简永桢即将奔赴巴黎商谈具体细节,包括展厅的布局、设计。据简永桢介绍,巴黎展览的展品会保留上回日内瓦展览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并且会增加唐宋瓷的比重。他还透露,已与西班牙品牌Loewe达成合作,将于今秋推出单色釉图案的T恤,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将中国单色釉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虽然简永桢坦言也会担心去海外展览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但他认为,身为藏家,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乐于分享,撰文、展览、分享会都是其中的一条途径。“中国的古董里有很多故事”,他憧憬透过二○二四年巴黎展览能够将文物故事与中国文化分享予世界上更多的人士。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