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汲宝斋 > 正文

从“绽放”窥见维多利亚时代中产生活

2023-06-08 04:02:1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繁忙紧张的城市生活,让很多人一到假期就计划着“逃离”,前往郊野、乡村去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閒适生活。其实,这也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层向往的生活。“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来自英国的近100件珍贵展品,以及内地多家博物馆甄选藏品,展示了一个绝妙多样、开放共融的维多利亚时代艺术魅力,在那些精美的油画、水彩画、雕塑、服饰、珠宝和瓷器中,观众也可以看到新兴中产阶层的现代城市生活雏形。\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文、图)

  维多利亚时代(1837至1901)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社会的繁荣滋养了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艺术思潮缤纷涌现。诸如在绘画中巧妙表现光和色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威廉.透纳,掀起一股时代新风的“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以及使英国美术开始具备精雅气质的古典主义绘画实践等,艺术家们的创新探索和杰出成就为英国在世界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本次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的首次联袂办展,也是维多利亚艺术展览巡展中国的第一站。展览分为“城事乡思”“匠星璀璨”“古风新尚”“融贯东西”四个章节,来自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下属的沃克美术馆、苏德雷博物馆、利华夫人美术馆和世界文明馆精选的近100件珍贵展品,以及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外销精品及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甄选藏品,共同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审美态度和生活风尚的变迁,也见证了在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下,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家乡风光入画

  18世纪到19世纪是英国民族风景画产生和发展的时期。随着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民族自信增强,英国艺术家越来越意识到本土风景的价值,英国静谧如梦的田园风光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画家们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本土自然风光,以绘画语言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用作品来唤起群众的民族情感。

  沃克美术馆收藏的《幸福时光》是迈尔斯.伯基特.福斯特的作品。该作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福斯特特色主题,画面构图并不复杂,一名乡村家庭主妇站在农舍前,脚边有小猫环绕,不远处是孩子们坐在台阶上互相逗乐,似乎能让人隔着画纸和时光都感受到当时的乡村生活之祥和。

  福斯特是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乡村风景水彩画家,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乡村居民、挤奶女工、农民的妻子和乡村儿童的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是理想化的,画中人衣着华丽,却没有显露农业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不过,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乡村景象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收藏家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大概是像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向往乡村那种宁静安逸的生活一样的心情吧。

  和《幸福时光》相似的还有乔治.赫明.梅森的《雄鹅》。梅森是英国乡村风景画家,他喜欢在构思作品时去邻近的乡村漫步,寻找素材和灵感,《雄鹅》就是他回到位于英国中部的家乡斯塔福德郡后创作的。画面中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傍晚乡村场景,身穿蓝色罩衫的女孩正在驱赶着一群鹅,只见她抬起双手,与大鹅伸长脖子的动作相呼应,别出心裁的沟通为普通的乡村黄昏注入了强烈的诗情画意。

  绘旅游 看世界

  随着科技发展,只需要一台手机或电脑,通过互联网及AR、VR等技术,今天的人们随时可以与世界各地的绝美建筑和风景来一场亲密接触,然而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只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描绘,来想像诗和远方。维多利亚时代,受到“大旅行”的持续影响,英国的艺术家对异域风景有着无穷的兴趣。19世纪初,他们前往欧洲旅游写生,绘制风景如画的古老建筑、大教堂、城堡、渔村和山川。到19世纪40年代,艺术家们克服巨大困难以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如希腊、埃及和耶路撒冷,到19世纪末艺术家的足迹甚至远达印度。他们随身带着铅笔或水彩等便携工具进行现场写生,并将草图带回英国,在工作室里绘制成油画或水彩画以供出售,这些遥远目的地的景色满足了公众对旅行日益增长的兴趣。

  詹姆斯.霍兰德的《威尼斯总督府》,就是从环礁湖的对岸、正对着圣马克广场取景的。画中右边石拱廊上粉色的建筑就是威尼斯总督府,左边可以看到塔楼上有金色财富女神雕像的海关大楼和圣马克教堂的锺楼。当时的人们通过这画作,就可以了解威尼斯的建筑和“水城”交通日常。

  威廉.莱顿.里奇的《西西里村庄》则描绘了西西里岛西海岸的贾尔迪尼纳克索斯小镇上的一个村庄,塔楼后面的背影可以依稀看到埃特纳火山模糊的轮廓。据介绍,这是作者基于访问西西里时所画素描绘制的,作品的对角线构图以及意大利生活的生动细节,展现出典型的早期风景水彩画风格,较年轻一代的作品要老派些。

  聚焦阶层之别

  英国中产阶层一直呈上升趋势,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显著变化。他们重视家庭,有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又追求城郊乡村化理想生活,构成英国中产独特的群体特征。这一时期的部分画家,也将目光聚焦到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去,以丰富、清新的细节刻画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具有象征性和神秘感的笔触表现人生,呈现出维多利亚时代城市生活的多面性。

  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沃克美术馆收藏有一幅约翰.爱德华.纽顿的《较量》,画如其名,将专注于音乐的小提琴家和在窗前笼子里唱歌的金丝雀进行比较,这是一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竞赛。房间里的男人皱巴巴的衣服、椅子上起褶的皮饰,还有窗台上的水烟以及桌上快要滑落的乐谱,都给人一种随意休闲的印象。窗外,可以看到利物浦郊区、埃弗顿的圣乔治教堂塔楼,以及维多利亚早期典型的砖砌联排房屋。整个画面就像照片一样,细节层次近乎摄影。

  不同与艺术和自然的较量,不同阶层的对比在当时的画作中也很常见。詹姆斯.坎贝尔的《等待法律援助》,只见利物浦一间律师办公室里,表情倔强的老人在等待见他的律师;老人身旁有一个可能是孙子的小男孩,正徒劳地指着地面上旋转的陀螺想吸引老人的注意;老人身后是正在聊得热火朝天的两个文员。乔治.古德温.基伯恩《贫穷的亲戚》对比更为明显,作者描绘了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客厅,里面一位身穿丧服的年轻寡妇和她衣衫褴褛的父亲突然出现在他们富有的亲戚家里要钱。富有的姐夫手里拿着钱包,不情愿地递了张钞票给岳父。

  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而言,贫穷的耻辱从未远离。死亡、生意失败或债务都可能导致繁荣表象破裂,让原本体面的家庭变得贫困潦倒。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画家都在探讨的一个主题。在这些作品中,观众能从中看到当时的中产与工人不同阶层的生活细节,感受社会变革带来的生活变化。

  社会百态“写真”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是维多利亚时期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机器大生产蒸蒸日上,城市发展欣欣向荣,资产阶级通过资本积累获得大量财富。但在蓬勃景象的背面,广大工人、手工业者却正在遭受更残酷的剥削,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画家将目光投向现实的社会,用画笔记录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给社会尤其是基层人民带来的动荡、矛盾、痛苦和焦虑。社会“写真”所写未必全真,如亚瑟.斯托克斯的《失去母亲的婴童》、塞缪尔.梅顿.费舍的《製花工》等,一些画作并未直面赤裸裸的现实,而是经过修饰和美化,但尽管如此,画面背后的内容也足以为后人揭开维多利亚时代现实社会灰暗的一角。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日常生活画作,描绘了人们在乡村和村舍环境中的普通生活。到19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描绘穿着时尚服饰的普通人,街道、商店、火车站以及室内装潢等当代环境。然而,传统的艺术评论家认为现代服饰,包括“烟斗式”帽子、衬裙和花哨的人工染料,本质上都是丑陋的,因此很多艺术家坚持继续绘制历史场景,而致力于表现当代生活题材的画家,坚持在不断发展的城市中,真实地表现周遭人们的生活,并日渐得到公众的注目和回应。

  “绽放: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

  地址: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厅

  展期:即日至8月20日(逢周一闭馆)

  购票:大麦网或“广东省博物馆”公众号,可提前7天购买

  票价:工作日全票60元(人民币,下同);周末节假日全票70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