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有料历史 > 正文

从“万里长城”到“血肉长城”

2018-06-03 10:56:00大公网 作者:姜舜源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四○年“百团大战”,八路军战士在涞源东团堡长城烽火台上欢呼胜利

万里长城,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重要精神象徵。看到长城,彷彿就看到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精神力量。在中华儿女心中,“万里长城永不倒!”两千多年来,长城保卫着一代代中国人和平生活,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独特的“长城文化”,直至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万里长城”到“血肉长城”,多层次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价值取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畏牺牲,维护统一。一九八四年,邓小平、习仲勋两位领导人都亲笔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进入新时代,人们对长城有了进一步认识,例如北京市实施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

立国有疆 岂在杀伤

关于长城,比较共同的看法,是表现中国古人爱好和平和居安思危的文化意识。其实长城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要分层次去认识。

第一层内涵,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杜甫是诗人,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前出塞》朴实的诗句,恰恰流露出一般中国人的国家观和对战争的普遍看法:“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意思说,要射杀马上的敌人,不如射杀他坐下战马。战马倒下,敌人就丧失了战斗力。要擒拿贼寇,先拿下他们的头头。头头没有了,群龙无首,就容易击破了。作者接着说,我想说的是: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杀人;立国各有疆界,为什么要一方侵略另一方,逼得另一方非要杀人不可呢?就像战国《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鲁两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为鲁国,以北为齐国。杜甫最后结论是:要千方百计制止侵略和战争,尽量不要以杀伐以暴抑暴;即使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也要尽可能减少战争伤亡。杜甫道出我国古代兵学的根本要义。

被中外军事家一致奉为经典的我国战国时代兵书《孙子兵法》,在开篇却大谈特谈战争的兇险:“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战场是生死攸关的地方,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不可不广泛深入考察,学习兵法可不是为穷兵黩武啊!实在不得已要兴兵,又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首先要论证在道、天、地、将、法五方面,是否具备充足条件。其中“道”,是人民是否与你上下同心、同仇敌忾;如果是,大家会与你同生死,共患难,这样才能保证一旦战争爆发,不会危机四伏。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一直是热爱和平,只要和平有一丝希望,就尽量不要大动干戈。

秦皇汉武 叱咤风云

第二层内涵,就是不畏牺牲,维护统一。万里长城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北方诸侯方国为自己的防御,特别是抵御北部游牧民族南下侵扰,而各自修筑边墙。著名的如齐长城、赵长城、秦长城等等。这些分段长城的修建,严格说都是在周代上述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即制止侵略,尽量减少敌我双方伤亡。

长城相对于城郭的城墙而得名,自始便称为“长城”。例如上引《管子》。山东至今还留存一部分齐长城遗址。秦始皇统一全国,把这些断断续续的边墙连接起来,形成“万里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史记.蒙恬列传》具体记载当时所修长城的规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接近今山海关),绵延万馀里:“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北京东北郊平谷区慕田峪长城,保留了部分秦长城遗迹。汉代接续修建维护,长城防御体系逐渐完备。

如今可以见到明确称为“万里长城”的文献,最早是西晋孔衍所撰《春秋后语》:“秦始皇灭六国后,天下一统。有童子云:亡秦者,胡也。乃遣太子扶苏、将军蒙恬,领兵役万,始筑万里长城。”

发生在秦汉长城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亲历长城,向逃窜漠北的匈奴单于发出最后通牒。《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垂(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威振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要战,朕在此恭候;不敢战,速来称臣!

与强大的秦汉中央王朝遥相呼应,遥远的西方正是古罗马帝国。历史巧合的是,罗马帝国在佔领英国不列颠岛期间,在该岛北方修建了“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它与安敦尼长城、日耳曼长城(德国长城),共同组成了古罗马长城体系。一九八七年,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哈德良长城,与中国万里长城,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哈德良长城是古罗马帝国入侵他国之后的产物,形同边界,作用是防止人家反攻倒算;中国长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捍卫人民和平生活的设施。正如中国的“王朝”与西方的“帝国”,在英文翻译时可能差不多,但实际含义却大相径庭。这也可以说是第三层内涵。

战略底线 经济界线

中国古代长城,不少朝代是体现当时的战略底线、经济分界线。这是第四层内涵。长城以北是北方游牧民族,长城以南是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虽然当时国家概念,与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事实是,长城以外,仍然是秦、汉等各个朝代的领土。长城是限定国家的战略底线、经济分界线。正如《后汉书.鲜卑传》蔡邕对汉灵帝所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长城又称“紫塞”。晋崔豹撰《古今注》:“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亦然,故云‘紫塞’也。塞者,塞也,所以拥塞夷狄也。”长城南北,战国时期,是中原各诸侯国与北方猃狁、山戎等游牧民族界限;秦汉与匈奴是敌国关系;明代则是国内北方蒙古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界限。

第四层内涵,就是千百年形成的长城文化积淀。北京密云区司马台长城也称“幽州台”。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到此一游,有感而发。长城诞生之后不久,开始形成绵延两千年的“长城文化”,如今已成为沿线各地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于长城的史籍、诗文多得很,概括看,秦汉、魏晋时期一面讲修长城、戍边之苦,例如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面是克敌制胜的豪迈,例如南朝刘孝标诗《出塞》:“蓟门(今北京地区)秋气清,飞将出长城。绝漠冲风急,交河(今新疆地区)夜月明。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汉乐府诗有《饮马长城窟行》专题,其中有东汉蔡邕:“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三国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请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西晋陆机:“驱马陟阴山,山阴马不前。往问阴山侯,劲虏在燕然。”

唐代则以唱响为国戍边、奋不顾身的豪情壮志为多。例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蓟门五首》之五:“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信安王幕府诗》:“云纪轩皇代,星高太白年。庙堂谘上策,幕府制中权。盘石藩维固,昇坛礼乐先。……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

长城抗战 民族复兴

明清两朝国家战略,都是发展江南经济文化中心,与保卫以北京为首的北方政治、军事中心并重。明朝长期存在的心腹之患“南倭北虏”,正是针对两个中心的。明代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戚继光、谭纶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英雄。戚继光既是军事家,也是极富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横槊稿》《韬钤深处》诗:“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尊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籤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不计功名利禄,但愿消灭倭寇的报国情怀。因屡立战功,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受张居正推荐,升任都指挥佥事(约相当于今省军区副司令员),统帅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在山东肃清倭寇之后,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年)调任重灾区浙江的统兵官参将,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第一战便是龙山所之战,促使戚继光提出对明军从兵源到武器到战法,进行系统改革,奏请嘉靖皇帝给予了特殊政策。于是亲赴俗称慓悍的浙江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了一支四千人的新军,就是著名的“戚家军”。浙江的倭寇平息之后,剩馀的倭寇大部逃窜到福建沿海。戚继光又奉命南下平倭,在福建连战连捷,三年基本消灭了福建倭寇,从此为害中国东南沿海数百年的倭寇得以平定。

在解除倭寇对东、南部沿海威胁之后,戚继光又调任蓟镇总兵官(拱卫京师的北方边防司令),率部抵御蒙古馀部侵扰北京,南征北战,一人而繫天下。如今见到的万里长城,比如北京军都山八达岭长城,主要是明长城,其中有明初徐达主持修筑的,也有这时戚继光主持修筑的。

清朝实现了各民族和平相处,康熙皇帝说,漠北蒙古族兄弟就是抵御沙俄南侵的活的长城:“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即外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完固矣。”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快转向进攻热河、察哈尔省一带,力图先佔领长城北部地方,再攻破蓟镇、宣镇长城防线,直逼华北、中原,长城又成为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防线。在承德失守后,在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张家口等一百多个长城关口、蜿蜒一千多里的长城沿线,中国守军严阵以待。一九三三年三至五月,展开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当时在古北口、喜峰口等地,敌人炮轰长城上的中国守军,把长城炸开缺口。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危难时刻,军民们把战友们的遗体垛起来,堵住被炸开的缺口,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神圣河山。这就是当初文学家田汉《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由来。她表现了中华民族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从此,砖石筑就的万里长城,发展为象徵民族精神的“血肉长城”。新中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万里长城,血肉长城,激励中华儿女居安思危,并坚决战胜一切入侵之敌!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