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有料历史 > 正文

“大湾”之光系列(三)/明清两朝,粤外贸大盛/姜舜源(文/图)

2020-02-05 04:2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紫檀牙雕广州十三行图插屏\故宫博物院

  明清两朝,广东粤海关对外贸易高度发达,年进出口额大於其余三关:闽(福建)、浙(江)、江(苏)总和。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七年)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海关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我国在外贸中长期处於出超地位,国际白银不断流入清政府国库,广东在国家对外贸易地位登峰造极,广造鐘表、香料等工艺品、奢侈品,一时独领风骚。“广窰”瓷器更是行销海外。

  继西晋、东晋之际“衣冠南渡”,中原部分士大夫南迁“江南”之后,中原地区大量人口辗转迁徙闽、粤等东南、华南地区。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与岭南原有文明成果、客观条件相结合,两宋以来岭南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明清时期已经是与江南并称的富庶繁华之地。大湾区肇庆即古端州出产的“端石砚”,在唐宋已成名砚之首。“广窰”瓷器发扬光大“北方”宋窰瓷艺,其表表者为佛山石湾名品。

  佛山石湾,岭南陶都

  我国古代製瓷业超前发展,因而赢得“瓷国”之誉。从两宋开始,“广窰”—广东地区的瓷窰,开始称名。其中佛山石湾窰开创於宋末,盛极於明清,主要以规模生产日用、建筑、艺术陶瓷为主,以釉色和窰变为特色,影响最大,所以有时广窰也专指佛山石湾窰。广东名窰多,宋代阳江、明代博罗,也各有石湾窰。

  二○○九年,佛山石湾街道发现宋、元石湾陶业遗址。此地是石湾南迁移民最早定居点之一、曾经的石湾陶业基地核心地带。在唐宋之后承接中原陶技,在岭南形成地域特色,并迅速发展崛起,成为南国陶都。出土瓷器以黑釉为主,器物除生活用具外,还有香炉、花瓶、粉盒、灯盏、印章盒等。

  遗址发掘显示:一是规模化生产。仅是残存水井就达十眼,推测当时居住和务工人数在四五百人;从产品种类、釉色、胎质推算,至少有十几家窰户聚集。到清代,石湾镇八成以上劳动力务陶,清初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颁布《三院严革私抽缸瓦饷示约》,有“南海石湾一隅,前际大江,后枕冈阜,无沃土可耕,无货物贸易。居民以陶为业,聚族皆然,陶成则运於四方,易以餬口。”

  二是远销海外。石湾镇内河网交错,宋元明清时期有十一条河涌,由西北至东南依次汇入东平河等主河道,陶瓷成品通过河涌进入东平河,运到广州港转运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遗址除出土北宋“熙宁元宝”等中国古钱币,还有明代越南“天禧通宝”、明天启时日本“宽永通宝”等外国古钱币,证明当时与日本、越南等贸易。

  宫藏“广钧”,时“雨洒蓝”

  佛山石湾窰,以仿烧北宋京畿河南禹州神垕镇的钧窰产品出名,因为两地瓷土等条件接近,多红泥胎,不像景德镇瓷土那样细密、纯淨,而适合加工厚重、质樸一些的瓷胎。又因为瓷胎粗犷,适宜施以黑釉、蓝釉等厚重釉色。“窰变”类器物,上釉后入窰经高温发生化学反应,在蓝釉中流淌雨点及丝纹状葱白斑点,湿气淋漓,彷彿岭南多雨的气象,极富地域特色,被称为“广钧”、“泥钧”。石湾窰产品除盘、碟、罐等生活器皿及笔洗、花盆、仿古花瓶等陈设品以外,最大特产是广府大屋的瓷塑屋顶装饰,其作用类似北方元明清琉璃脊饰,其花色、工艺则丰富多彩得多。瓷塑题材包括“渔樵耕读”、鼎彝博古、神仙人物、吉祥动植物等等,开了现代陶塑艺术先河。

  以佛山石湾窰为代表的广窰瓷器,一部分模仿宋代御用瓷。例如清宫旧藏“明石湾窰仿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六瓣菱花口,弧壁,平底,底下三足。外腹部随花瓣口形状,形成凹凸线条。内、外施窰变釉,外底露胎无釉。造型模仿宋代钧窰菱花式花盆托,釉色追求宋代钧窰瓷器的窰变釉。清宫旧藏“明石湾窰仿钧釉三足炉”,炉直口,平出沿,短颈,鼓腹,造型仿三足青铜鼎。炉外壁施窰变釉,月白色釉掩映下,玫瑰紫依稀可见。炉内施白釉,圈足内施酱色釉。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精工细作。这两件石湾窰瓷器,模仿北宋钧窰御用品风範,为传世“广钧”经典。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广窰灰白弦纹三足炉”,敛口,深直壁,平底,三兽首短足。外壁饰弦纹三层,每层三道,胎骨稍厚。内外壁为不透明乳黄色厚釉,釉面有浅黄色纹片、针眼。是仿宋汝窰器,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宋汝窰天青釉弦纹樽”,造型相同,品质稍逊。

  另一部分是展现岭南民窰风格。例如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广窰楸叶式洗”、“石湾窰牛式花插”。仿楸叶形洗内外雕塑凹凸叶脉,叶边堆贴四朵盛开的楸树花,刻七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润泽,釉色浓郁,窰变天成,在深蓝色釉中,流露葱白色雨点斑,行家称为“雨淋墙”、“雨洒蓝”。造型新颖,翻转的叶边彷彿被微风吹起,反映了岭南人天真浪漫的性格。牛式花插,水牛造型,胎体厚重,流露着岭南质樸民风。

  米芾端砚,康熙御用

  我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所用石材,出产於肇庆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畔,自唐初武德年间(六一八至六二六年)开採制砚,宋代起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而明清更盛,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鱼脑冻、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金星、石眼等天然纹理。

  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传宋米芾兰亭端砚”,长方形,体高厚重,外加名贵木盒。长方形,体高厚重。端石色紫、质润,墨锈深结。砚面周棱浅雕卷云图案,砚堂微凹。背面中部平洼下,深三点五公分,尚存点状凿痕。砚台四周浅刻王羲之《兰亭序》及白描线刻兰亭修褉图。文前有双龙圆玺,后有“宣和”、“绍兴”玺、“米芾”印。砚背刻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御製砚铭,详细记载这是一方宋代端溪老坑石砚,因为有上述印玺,怀疑是宋代书画家米芾文房用具,或许有“石痴”、“颠翁”之称的米芾亲手凿製(“或即颠翁手所为”)。此砚散置在承德避暑山莊,乾隆帝发现后,经查对宫中陈设档,证实是祖父康熙帝生前所用,自己幼年蒙祖父恩爱养育宫中,并留在身边亲自带培,幼时曾见祖父书案上使用这方古砚。今日重见,一面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面惭愧在祖父逝世五十四年后才发现,对不起厚爱自己的祖父。此砚被郑重载入乾隆钦定《西清砚谱》卷九裏。

  清宫旧藏“清端石双龙砚”,砚石青紫色,纯淨无暇,石内隐含“火捺胭脂晕”等纹理,有“康熙十八年五月恭制。小臣刘源”款。“清端石猫蝶砚”,砚面浮雕一隻顽皮的貍猫正在捕捉一隻飞舞的蝴蝶,以端石天然黄绿色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为“俏色雕”杰作。猫、蝶谐音“耄耋”,是康熙五十六年,近臣们献给六十三岁的康熙帝的,祝福他健康长寿。因为这一年他身体状况不佳。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