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在明万曆年间传入我国,带来中国人食物的一场革命,也造就清乾隆年间全国人口直逼四亿的大关。
番薯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吴川县林怀兰,从越南带回广东电白县;东莞县陈益,於万曆十年(一五八二年)经海路从越南引进东莞县;福建长乐县陈振龙,从南洋吕宋引入长乐县。以陈益最早。
三者各自展开,先后在广东、福建推广种植,逐渐普及南北各地。与别的粮食作物不同的是,番薯几乎整个植株都可供人类食用。遇有岁荒,番薯藤、叶均可充饥。
华南农学院杨宝霖,根据清同治八年刻本《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曆八年,陈益与友人在安南(今越南),应部族酋长之邀赴礼宾馆宴会,每次宴会都有一种叫做薯的食物,味道甘美,前所未见。
陈益想获得其种,但安南明令禁止这稀有品种外传。於是私下融通那裏的僕人,终於获得。当地盛产铜鼓,陈益就买下铜鼓,将种薯藏在铜鼓裏,间道出海,但被发现。当地酋长麾兵逐捕,所幸风急帆扬,追兵莫及。万曆十年夏,陈益回到家乡。
明中期起因倭寇作乱,实行海禁,陈益由海外还乡一事被乡间恶霸卢某告发,当即被下狱。幸得陈益在朝为官的长兄陈履,求救於同宗的一位御史。这位御史奉命巡按东粤,接到诉状,为陈益平冤昭雪,无罪释放。
陈益回国之初,已将薯栽植於花坞;雪冤回家,但见薯已繁殖许多,挖出一颗品尝,味道更加鲜美。为感念其来处,因名“番薯”,从此“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
陈益又买下祖父陈志敬墓右税地三十五亩,招佃农植薯。此地就在虎门镇金洲村,旧名“小捷衙前”。陈益临终遗嘱,岁祀大祭,子孙们以番薯作祭品。
直到文革前,陈氏族人祭祖都有两颗红皮番薯,上书:“红薯一对,富胜千箱”。陈益引进番薯过程,正代表了广东人敢作敢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