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有料历史 > 正文

“新记”三杰 铸报界典範

2020-11-10 04:2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在头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馆设法租界,创刊人是满清正红旗人英敛之。1926年,在吴鼎昌联合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盘大公报后,这家老牌的华北报纸便形成了吴、张、胡的“三驾马车”经营模式,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

  胡政之

  作为记者,胡政之是唯一採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作为老闆,他让大公报总发行量由初办时的几千份一度增长到20万份并成为全国性大报,不遗余力延揽、提携、培养了范长江、徐铸成、萧乾、朱启平、金庸等一批人才,后来都名满天下。在60年人生岁月中,在大公报服务长达27年。新闻史家评价他与大公报“渊源最深、贡献最大”。

  张季鸾

  张季鸾1905年留学日本,1911年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份新闻专电。在国难当头之时,张季鸾以笔代枪,言论报国,激励中华民族共赴国难、奋力抗日,其作用甚至比刀枪更关键。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季鸾曾接连发出多篇社论,其中一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不能误国误民,要求张学良等人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还要张学良向蒋介石赔罪。这篇社评说得入情入理,特别把东北军的处境与其遭遇,说得极为透彻。报纸被国民政府加印40万份空投西安城。当时参加事变的几位东北高级军事将领曾表示,“大公报这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成了近代历史重要文献之一,其所发生的功效绝对大於楚汉争霸中的‘楚歌’”。这篇社评在历史关头起到了重大作用,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王芸生

  王芸生笔名旧闻记者,祖籍河北静海。

  1929年夏进入天津大公报,因撰写《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而一举成名。

  1941年9月任重庆大公报总编辑,主持大公报言论。1946年,大公报成立总管理处后,任总编辑和社评委员会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上海大公报总编辑,后任北京大公报社长。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副会长。著有《芸生文存》、《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台湾史话》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