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日子,连着两件扬眉吐气的大事: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勇敢地抗击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权利、地位和尊严。这看似巧合的背后,有着历史的必然。
71年前的那个深秋,如同今年的天气一样,早早就透出了一股寒意。
农历九月十五,霜降第二天,朝鲜北部一个叫做两水洞的地方,第一场雪飘然而至。就在这一天,一场日后载入史册的伏击战打响——历时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由此拉开了战幕。
打响出国第一打仗的,是7个月前跟随一代战将韩先楚横扫海南岛的主力之一——第40军118师。
伏击战风卷残云。不到2个小时,南朝鲜1个营又1个炮兵中队被歼灭。
这一天——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听到前方遭遇了中国军队,美军骑兵一师第八团上校团长帕尔莫不以为然:“中国人吗?他们也会打仗?”
自负的帕尔莫没有想到,6天之后,厄运就落在了骑一师头上。云山之战,激战3天,有着美国“开国元勋师”之称的骑一师损兵1840人,帕尔莫的八团第三营被全歼,少校营长奥蒙德被击毙。再过3天,英国皇家第27旅榴弹炮兵营又被歼灭。
11月5日,历时11天的第一次战役结束。这是年轻的中国军队第一次与美军正面交锋,志愿军歼敌1.5万,击毁和缴获坦克28辆、火炮190门。4架美国飞机也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那也是众多的志愿军战士第一次见到飞机。
两天之后,新华社播发消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
中国官方通讯社选择这样的时机播发这样一则电文,无疑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参战。
然而,这一消息并没有动摇“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继续北犯的自信。
也是在同一天,麦克阿瑟下令以22万兵力分东西两线向北推进,企图用 “钳型攻势”包抄志愿军后路,进而赶在鸭绿江冰封之前占领朝鲜全境。他狂妄地宣称:鸭绿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人也并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麦克阿瑟过分迷信了美国人的实力,也过分低估了站起来的中国人为祖国、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坚强决心。也许在这位美国五星上将看来,尚没有一架可以作战的飞机和一艘可以作战的舰艇的中国军队,根本就无力对抗强大的美国已经投向朝鲜战场1100余架作战飞机,和包括航母战斗群在内的200余艘战舰。
11月24日,美军第三师先头部队刚刚突进到鸭绿江畔的惠山小镇,麦克阿瑟的“巴丹号”座机就飞到美国大兵的头顶助威来了。登机之前,麦克阿瑟面对众多记者夸下海口:“你们可以告诉我的士兵,赶到鸭绿江边,我就放他们回去,我已经向小伙子们的家人们打了包票,圣诞节让他们回家过节!”
一个月后的同一天,第二次战役结束,美国人没有等到麦克阿瑟吹嘘的“圣诞节胜利”,却等来了“美国陆军史上空前的败绩”。这一战,志愿军毙伤俘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一战扭转朝鲜局战。 “联合国军”则在10天之内溃退300公里,拥有“攻势专家”名头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也在败退途中翻车身亡,死在了“圣诞节”就要到来的时候。
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不得不承认,美国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撤职。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也使挑起中美对抗的杜鲁门政府威信扫地。1952年3月,杜鲁门无奈地宣布不再谋求总统连任。
朝鲜战争,美国投入的费用16倍于中国,换了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出动了美国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不仅纠集了16国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参战,还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最终,却只能接受失败的现实。
美国陆军第二师二十团团长弗里曼,二战时期曾任驻华助理武官,对国民党军队的作风和战斗力印象很差。时隔几年,弗里曼与志愿军交手,他的部队被志愿军打垮,团部也被攻占。记者问弗里曼有何感受,他回答: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一唱雄鸡天下白。人,不再是那批人了;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中国了。
相隔56年,同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1894月10月25日,日军从朝鲜越过鸭绿江——3万清军落荒而逃,日军不费一枪一弹侵占了当时还叫“安东”的丹东;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勇敢地向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说“不”。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权利、地位和尊严。历史,看似巧合,实在有它的必然。
坎尼,古罗马城市,因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战胜强大的罗马,“坎尼”后来成为完胜的代名词。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他的名著《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一支装备如此落后、基本靠人力机动的部队,居然敢围歼全部机械化装备并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中国的统帅和将领敢于想象并策划这个气魄十足的‘坎尼’,是源于此前无数次艰苦作战积累的自信,以及对麾下身经百战将士们的绝对信任。”
事实上,托兰的评说还不够全面。在两国国力相差如此巨大、两军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新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立国之战,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正如毛泽东在题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的讲话中所说:“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邓小平后来说:“我们从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就说,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朝鲜战争之初,中国政府警告美军不能越过三八线,美国人不以为然。15年后,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当中国政府警告美军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时,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说,他相信中国说的话,没有他的命令,美国空军不准轰炸17度线以北的哪怕是一个厕所。
“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这是时年93岁的萨镇冰先生,欣闻志愿军节节胜利,在弥留之际留下的诗句。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敢于和勇于胜利,这位经历过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曾经担任过清政府海军统制和中华民国海军总长的历史见证人,对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对比,有着深切的感受。
抗美援朝,用胜利奠基和平的一战,用正义战胜强权的一战。
2005年5月,又一次访华的基辛格,来到了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连队。1950年11月29日,在长津湖战役的小高岭之战中,杨根思和战友们一连打退了敌人8次进攻——阵地上最后只剩下连长杨根思一个人。当举着陆战队旗的美军再一次蜂拥而上,28岁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敌阵……在“杨根思连”,基辛格沉思良久,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就在两天前,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举行。98岁的基辛格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连线对话,他说: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霸权。每个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但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支配整个世界的潜力。这一原则需要适用于所有大国。
这样一段话,不正是对一些美国人的忠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