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三地画家“凝”聚当代艺术力量

2018-07-04 03:16:53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镜田与其油画《明山如镜之三》\大公报实习记者王凤思摄

  【大公报讯】记者李亚清、实习记者王凤思报道:由明画廊主办的“凝:两岸三地艺术家联展”即日起在中环明画廊举行至本月十日。展出来自香港、内地及台湾共二十二名艺术家的四十馀件作品,类型以水墨为主,亦有油画、混合媒介及丝网版画作品。

  该展览分为两部分,画廊上层展示较为写意及抽象的作品,下层则为具象的画作,以空间隔开各类型风格的艺术品,展现整体视觉效果。参展艺术家包括来自香港的林天行、陈镜田、谷敏昭、李尤猛、廖井梅、吕丰雅、麦翠影、韦蓉、王守清及益行;来自内地的陈淑霞、杜杰、洪浩、刘牧、刘庆和、刘彦、石建国、石晶、孙成新及于跃;来自台湾的李锡奇、许璧翎。

  三地艺术各有优势

  明画廊总监林沙洲负责策劃展览让两岸三地的艺术家拥有文化交流的平台,主题为“凝”,是希望透过凝聚内地、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家多些交流和合作,将三地艺术呈现在观众眼前。三地艺术画作亦有自己的特性,今次参展的内地画家的技巧超然、而香港画家对色彩敏感度强,台湾的画家则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各有优势。“明画廊的要求较严格,我们对当代画作有两个标準,分别是基础掌握十分好和具有艺术标誌性。”林沙洲说。

  林天行擅长彩墨创作,作品结构紧凑、层次丰富,且充满韵律感。是次展出《君子如荷》等著名荷花系列作品,他说道:“荷花常被喻为‘花中君子’,我希望透过这些无边无际盛开着的荷花,表现宁静与永恒。”林氏早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影响,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基础,继而进行结构,近年来的创作更力求形与质的统一。

  谷敏昭是次展出《存在思觉:符号系列(一)》油画,以不对称、不规则的笔触聚结而成,加入大量几何图形及符号,构建抽象画面。他说:“绘画於我来说是探索未知、表现因果,以开放思维寻找无限空间。”内地艺术家洪浩的丝网版画作品亦在联展中展出,他的创作素材多为生活常见物品,以手工製版、扫描及印刷等方法,用拼贴扫描图像的方式完成作品,呈现其艺术语言的独特趣味性。

  十年创作成特有符号

  同场展示的《明山如镜之三》(二○一二年)为陈镜田突破传统的山水画风,成功过渡至当代水墨的重要作品之一。陈氏力求於纸上开闢一片没有“人”介入的天地,当中画面呈现纯粹的大荒之初,只有蜿蜒起伏的线,以及其标誌性的“碎片”;艺术家使用墨来刻画天空深邃如幕、排云浩瀚之灵气。《明山如镜之三》系列创作共十年,陈镜田表示自己所有作品会出现其标誌性的“碎片”,变成了一种特有的符号。陈镜田长期不断创作,他对自己作品的追求是绘画中的宁静,他期望作品亦给予观众一种另外一个世界安静的感觉。

  开幕礼於昨日举行,中联办宣文部副部长朱挺等嘉宾应邀出席活动。明画廊位於中环荷李活道31-33号,周一至日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七时开放。更多资讯可浏览网址www.ifineart.net。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