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偶然.徐志摩》文艺气息浓郁

2018-07-17 03:16:53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林徽因(左)与徐志摩的一段情疑真疑幻

  影视艺人马浚伟编导演的创作剧《偶然.徐志摩》於二○一六年在香港首演,其後更於内地及其他地区巡迴演出。当时我没有看过首演,该剧近日在香港演艺学院重演,资料显示除了马浚伟饰演的徐志摩,其他大部分角色都由新加入的演员担演。在我而言,既是当作新剧观赏,仍能产生一份有趣味的新鲜感。

  剧本平实 细节传情

  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坛其中一位杰出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编者黄修己曾说:“徐志摩的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徐志摩成长於上世纪初动荡的中国,但由於家境富裕,故此能够负笈外国,接受西方文化及自由社会的薰陶。他对文学的观点、对新诗的要求,都着眼於尽力脱离传统古诗的束缚,努力争取文学及诗体的解放。由是,徐志摩的个人性格,与其追求革新诗作的目标相近。

  《偶》剧的故事由一九一五年说起。志摩受父母之命,与门当户对的张幼仪结成夫妻。不过,志摩很快就向幼仪表白自己无心於该段传统盲婚,他与幼仪的婚姻早晚会终结。志摩其後负笈海外,在英国遇上聪慧可人的林徽因,被她迷倒了,但碍於林父的反对,徽因不久就离志摩而去。演出的下半场,原是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登场。志摩与小曼好像是大海相遇的两艘孤舟,二人相识不久便陷入迷恋,小曼为此与丈夫离婚,与志摩走在一起。可惜事与愿违,二人最终没有同偕到老。

  有关徐志摩的故事,不论是电影或电视都已曾多次搬演。差不多二十年前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更曾掀起一阵风潮,令当时的年轻人对民初时期的文人雅事重新发生兴趣。然而,大部分与徐志摩有关的戏剧,其实都不外集中於他与三位女士之间的情事,剧中某些细节有迹可寻,部分情节则难言真伪(例如志摩与徽因之间的感情关係)。《偶》剧的结构亦大概如此。我不熟悉马浚伟的编剧经验,但若是他个人的首个创作,剧本可说完整,主线清晰,人物个性亦见明确。叙事式剧本顺序地展示了志摩与三位女士的感情轇轕,虽然无甚新意,但细微之处显出编剧的心思。例如下半场志摩、小曼与王赓(小曼的原丈夫)在小酒馆会面,希望解决三角关係的难题。夥计将三对筷子胡乱放在枱面,志摩与王赓二人分别执起并不配对的筷子,志摩发觉後将其中一枝筷子转交王赓,王赓不经意说出:“原来他们才是一对!”语带双关,令观众不禁发笑。

  综合艺术 赏心悦目

  《偶》剧着重交代三段男女感情关係,但同时能够表达戏剧主旨。徐志摩生於传统封建的年代,其实是一位追求自由恋爱、不受礼教约束的知识分子。儘管如此,其个性容易惹人非议,梁启超(志摩的老师)便在志摩与小曼的婚礼上痛斥其非,但志摩追求新思想的决心和意志,仍为後世人津津乐道。

  舞台上的《偶》剧,除了是一个平实叙述的故事之外,身兼导演的马浚伟亦综合运用了各项表演艺术元素,不单增添演出的观赏性,亦配合了全剧的文艺气息。全剧都以录像投影徐志摩的诗词作为间场背景,《偶然》、《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以美术字体投影在大布幕之上,既配合剧情进展,文字转化成舞台意象,更充分发挥了诗词的力量。另外,导演安排舞者以长水袖的形象,穿梭於不同场景。翩翩舞姿时而忧鬱、时而喜悦,营造了故事主人翁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情绪,塑造舞台上生动活泼的形象。与此同时,舞者亦对应了下半场由胡定欣饰演陆小曼的长水袖舞场面,发挥铺排引介的作用。

  全剧亦充满起伏跌宕的音乐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歌手陈秋霞演唱的《偶然》成为开场曲,其旋律不单贯穿全剧,变奏的配乐亦成为间场的乐章,令全剧产生统一而连贯的气氛,再加上马浚伟在尾声时现场演唱的歌曲,让全剧彰显徐志摩诗作的立体艺术形象。

  演员方面,部分原本以电视为工作媒介的表演者,舞台表演技巧虽不算完美,但仍能展现角色的独特形象和深刻感情。担演林徽因父亲的姜大卫,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具有十足压台感。他训斥志摩的场面,其自然流畅的台词和身体动作,将具尊严的慈父角色,深深打进观众的脑海当中。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