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勇於逐梦 走出精彩音乐路

2018-09-26 03:16:4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卢定彰(Daniel)、陈启扬和叶浩堃(Austin)三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作品曾多次在国际演出,获得多项国际作曲奖项;又都是在本地高校任教,还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而且都从不同教育背景转做音乐。

  峰迴路转 探索不止

  谁曾想,香港大学作曲博士、三十三岁的Austin,当初差点儿成为程序员。音乐启蒙源自当调音师的爷爷,在其引导下,Austin开始学习小提琴。中学时他以读理科为目标,掌握了电脑编程技能,却在中六突然转念想读音乐。“我对父母说给我一点时间(去追求梦想)。”一旦有了想法就立马去实现,Austin到了美国之后先在当地的一所社区学院修读副学士学位,之后很快考入了心仪的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音乐系。

  主修声乐之余,Austin亦发觉自己对作曲的兴趣。他随后在港大研读作曲硕士及博士学位,师从陈锦标教授,探索音乐创作的空间。忆起修毕后漂泊的几年光景,他不无感慨:“那段时间我一边找工作,一边帮人写些功能音乐,比如玩具音乐、演唱会编曲等。这不是坏事,我把它当成训练,学到如何满足不同人的要求、如何创作某种风格的音乐。”2014年起Austin开始在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任教(兼任国际学院音乐学副学士课程统筹),其音乐亦获业内更多关注,创作於2015年的《String Quartet No.1: Be》便是他“作为自己”而创作的开端。

  天资过人 颇受垂青

  相比之下,陈启扬的音乐道路要平坦许多。刚度过二十九岁生日的他自2016年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曲系获得博士学位(由富兰克林研究学人奖学金全额资助)后,同年就在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任职讲师。陈启扬从小对中西音乐都颇有兴趣,六岁学钢琴,后跟随时任香港中乐团首席胡琴黄安源研习胡琴。考入中大翻译系时,他亦时常到音乐系“蹭课”,当中听得最入迷的就是陈伟光教授的作曲课。

  陈启扬如此描述作曲的奥妙之处:“一个简单的主题,能够透过不同的音色、节奏与织体,发展出複杂的音乐表现。”天赋与勤奋兼备,他顺利完成中大作曲硕士学位,赴美深造。留学期间,他的作品获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等团体演奏,还先后入选欧亚、北美洲、中美洲各地多个国际音乐节,并由Edition Peters出版社以及美国唱片公司Innova、PARMA、Ablaze出版。回港后,陈启扬陆续受港乐、小交等本地乐团委约作品,亦投身音乐教育,比如邀请其在美国合作过的乐团来港与学生交流演出。

  毅然返港 突破自我

  “我少年时的梦想是做乐队鼓手。”当外表斯文的Daniel坦言自己年少梦想时着实令人意外。他自幼学习钢琴和西洋敲击乐,亦曾与三五好友组建乐队。而真正接触作曲,则得益於在香港大学读化学时结识了音乐系教授陈庆恩,之后便决定跟随陈庆恩修读作曲硕士。

  2015年在英国约克大学修毕作曲博士学位(由香港赛马会音乐及舞蹈信讬基金全额赞助)后,Daniel选择返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对身边议题的回应,而只有返回到自己的文化中才能做到这一点。”

  随着首部歌剧作品搬演,Daniel期待探索更多华语歌剧的创作空间。他说:“人们惯常地认为悲剧更伟大,喜剧则容易被轻视。我却想创作轻鬆的歌剧,故事带点荒诞,就像意大利的喜歌剧那样。”现时,Daniel亦在港大音乐系执教,他认为这个身份带来最大的收穫是透过教学不断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拥有更多的维度来思考和认识世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