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开学第一课》是一档内地学生家长在开学第一天都会收看的节目
101个漂亮的年轻男孩,个个都画着精緻的眼妆,涂着粉嘟嘟的唇膏,脸上是一层厚厚粉底打造出的奶油瓷肌:这是今年内地选秀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中的一道景观。随着节目爆红网络,优胜选手跻身当红“流量”行列,收穫粉丝无数。一时间,这种看起来颠覆了传统男性形象的“娘”现象,成为热议的公众话题。\小惠
今年9月,由央视製作播出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因为邀请《偶像练习生》其中多位选手担任“助力团成员”,引发了部分观众的抨击。作为一档内地中小学生及家长在开学第一天都会準时观看的教育性节目,不少家长认为这样的形象会影响小朋友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甚至喊出“少年娘则国娘”的口号。随后主流媒体就此现象相继刊文。有的公开批判此类现象,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审美,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也有的认为当下的多元社会应该尊重和包容差异,加强引导;还有人认为这是对抗韩流偶像的中国製造,应该鼓励。
“天然娘”古已有之
其实“娘化”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也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一言以蔽之。对於娘的探讨,应该首先区分“生物性”的“天然娘”和“环境性”的“人造娘”。前者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后者是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下形成的行为。
而“天然娘”中大抵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他们在自己的性别定位上存在心理认知与先天生理性别特征的不对位,比如著名荷里活导演华卓斯基姐妹,内地主持人金星等。但需要说明的是,跨性别者只强调心理的性别认同,并不一定都会通过医学手段成为变性人(transsexual),1999年著名女性导演金佰利.皮尔士拍摄的美国独立电影《男孩别哭》中,就讲述了一位生理是女性的跨性别男性在生活中遭遇的歧视与暴力。这种先天的非传统性别认知,对於个体而言是一种被动选择,尊重与生俱来的差异,是文明的基本要求。
另一类的“天然娘”并不涉及性别认知问题,是天然拥有女性特质的男性。但这裏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什麼是“女性特质”,什麼又是“男性特质”。
明清世俗小说中常见的才子形象总是文弱美貌的。《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苏三初遇王景隆,见其“眉清目秀,面白唇红,身段风流”,对其一见倾心;《醒世姻缘传》形容男主角晁源“何郎傅粉三分白,荀令留裾五日香”,《好逑传》中乾脆将爱好打抱不平的御史之子铁中玉叫作“铁美人”,话其“既美且才,美而又侠”。可以说,在过去对男性的传统审美中,瘦弱文静、白皙清秀才是主流。
今天,这些词语在通俗表达中几乎已经成为女性专属的形容词彙,拥有这些特质的男性经常被称为“不够man”,甚至是贬义的“娘”。2015年一部关於台湾初中生叶永鋕的纪录片引发社会关注,因为外表举止“女气”,叶永鋕从小经受校园霸凌,曾被数位同学强行脱下裤子“验明正身”,以至他不敢在下课时间上厕所。在他读初中三年级的一天,因为小解后急於赶在下课前返回教室,步下台阶时不慎滑倒,头部撞击地面致死。他的母亲在纪录片中说:“我们没有错。我们向着阳光。”可是,这种造成巨大伤害的歧视的根源在哪裏?
“人造娘”身不由己
澳洲著名社会学家拉伊文.康奈尔(R.W. Connell)在男性研究过程中,提出一种通过男性气质构建出的社会结构。她认为现代社会在两性的教育过程中,把理性、有进取心、有攻击性等适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生存发展的特点,转变成一种“男性气质”的描述,贯穿在整个社会对男性教育过程中,这种男性气质的构建不仅在两性之间实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同时在男性内部也依照“男性气质”的多寡形成了等级序列。用“娘”对男性进行贬损,实际上就是这种内部压制的典型体现。
另外,在关於“娘化”现象的通俗表述中,一个对於女性群体的代称(“娘”)变成了一个用以抨击男性的贬义词,这种表达潜意识中蕴涵着对两性形象的高低贵贱的判定。也因此,“女汉子”可以在生活中职场中如鱼得水,“娘炮”却备受攻击与歧视。
但是,这些备受舆论攻击的偶像明星们并非基於“天然娘”的原因,他们的“娘”我们姑且称为“人造娘”。舆论说他们的妆像女明星一样厚,骂他们在台上卖萌撒娇卖相难看,然而这些偶像明星被打造出来,就是为了迎合粉丝经济,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并非是一个真实有温度的人,而是一件工业商品。化妆、卖萌等行为,就是对这件商品进行的包装,一切以消费者(粉丝)的喜欢为导向。因此用简单的“娘炮”这种字眼去抨击这些艺人是不合适的,他们身为被物化了的商品本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样子。这些台上精緻的“流量”到了台下很多都是清爽的大男孩,也并不会化妆。但当他们的公司、经纪人给他们制订了这样的路线,作为商品的他们只能接受。
问题在於,过去被消费被物化的一直是女性。化妆、打扮、撒娇讨好,这些行为早已被女性内化吸收,社会也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而今天随着资本的发展,当男女都不能幸免於成为商品之难时,长期作为消费者而获益的一些人群开始感到危机。北大教授戴锦华在去年表达过“资本的内部逻辑某种程度上会超越现有的性别权力结构”的观点。在当前消费主义的大环境下,同样是浓妆艳抹,为什麼女星可以,男星却不可以。欣赏女性化妆讨喜却憎恶“偶像练习生”们精心装扮后的“娘”,这是否一种双重标準?然而如果不是这样,鼓吹男女一起迈进被物化被商品化的进程,这是我们追求的平等吗?所谓女权主义(Feminism),实际上是争取人权。当初资产阶级革命后,无论是法国的《人权宣言》还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裏面天赋人权的“人”明文规定是男人(Men),因此,后来爆发了以要求女性选举权为开端的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争取同男性一样的人权,而拉着男性一起撤离人类主体位置,落入“商品化”“客体化”“非人化”的境地,这是进步还是后退?
审美观随时代变
当然,除了被动的商品化的“人造娘”之外,还存在主动将自己的打扮呈现出某种女性特质的人群,这是一种审美取向上的不同。一个社会存在主流审美,相应的就会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审美,除了娘以外,还有胖、矮、凌乱、邋遢等等。多数人常常容易形成暴行,但当我们指责别人娘的时候,不如换位想想是否自己可以永远站在主流的位置上。异者不等於邪恶,娘可以是精緻,胖可以是丰腴,邋遢可以是天真随性,更何况千年来人类的审美总在不断的改变,今天的主流审美百年后未必不是边缘,但唯有包容开放是所有伟大的年代的共同主题。
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John Stuart Mill)将个人行动自由的前提限定於不涉及他人的利害。所以如果这些“娘化”的男性既不伤人性命,又不危害社会,那让更多的人有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又有何不可。一个进步、开明的社会应当包容那些游离在主流之外的边缘群体,允许多元的审美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世界不应该只有一种样子,撕去“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的标籤,追求自己喜欢、坚持、认为正能量的事情,女性可以刚强可以充满攻击性,男性可以柔美可以小鸟依人,不压抑自我,依据真实的内心生活。让个人在自由的疆界内随心发展,不同的审美取向之间相互激荡碰撞,文化会更加丰富充满活力,世界也会更加多样精彩。
下期“文化观澜”将於10月18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