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的生命在书信往来间成长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自二○一一年问世后畅销风行,不无道理。故事有点天马行空,内容超越现实:三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反叛青年,某夜潜行入屋打劫一位中年贵妇,然后误打误撞逃入了已荒废的杂货店躲藏。这一夜,就像时光倒流,三个年轻人不断收到三十三年前各式投进杂货店的信件,自己亦不自制地像昔日的老闆般回信。时间穿梭往来,将不同人等的命运连结纠缠。
原著小说引入入胜
原著小说有五个章回,每章都有主要人物及其本身故事,章回之间则以“浪矢杂货店”及“丸光园”孤儿院串连为背景。不同人物其实都有潜藏关係,最终影响着彼此的命运。例如热爱音乐的克郎到底应该继承家族鲜鱼店的生意,抑或向自己的音乐梦想进发;恋上有妇之夫的川边绿,犹豫应否诞下私生孩子;不知未来如何走向的晴美,徘徊在正与邪的事业关口……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临界点上不知如何抉择,希望能有外物或外人相助,给予一点鼓励和支持。
原著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交错情节引人入胜,核心主题包含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杂货店老闆从来不会向谘询者明示要做些什麼事,只是不断对他们开解慰问,然后提出正面的意见。未来的前途,其实一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果看完小说后再看电影或舞台剧,部分观众应该难以得到小说读后的满足感,但却能获得其他感官上的刺激或共鸣。二○一七年日本及中国内地都推出了电影版本。其实舞台剧更早於二○一三年面世,由日本焦糖盒子剧团的成井丰改编剧本及担任导演。电影或舞台剧版本都同样只选取了原著当中的三个章回,并依据小说开始时三个年轻人抢劫后逃离现场作开始,引发出其他人物的情节。最终,三个年轻人返回正途,迈向新的人生,配合着整个故事有关的“重生”主旨。
演员展现细腻感情
中英剧团於葵青剧院演艺厅演出《解忧杂货店》粤语舞台剧,实在令人期待。
《解》剧以成井丰的改编版为蓝本,像日本的同名电影般,结构包含了“鲜鱼店音乐人”、“浪矢老闆与情人”、“怀孕的Green River”和“迷失的小狗”等有关昔日时光的主要情节(内地电影版有“崇拜米高积逊的男孩”情节在此没有出现),另辅以现代三位青年孤儿的行劫事件,结合而成紧扣相连的段段人情关係。当中有关“鲜鱼店音乐人”的段落,在上半场佔据较多篇幅,引申至另一女角小芹(陈琳欣饰)幼年时与弟弟一同在孤儿院生活,圣诞节来了一位志愿者,为各院童献唱歌曲,送上圣诞温馨。到了午夜,孤儿院突然意外失火,小芹的弟弟被困室内,志愿者奋不顾身,成功将弟弟拯救出来,自己却葬身火海。多年之后,小芹成为了歌星,在演唱会唱出了《重生》,对该志愿者永远怀念及感恩。志愿者就是那位出身鱼店的年轻人克郎(梁仲恒饰),他捨己救人的行为影响及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中英剧团亦将歌曲《重生》谱写了粤语歌词,内容同样反映了牺牲生命和重见光明的意念,至於小芹的歌声亦触动观众,感动人心。
我不肯定舞台上的《解》剧能否成功吸引曾读原著的观众,但卢智燊导演的版本已经尽量直述故事,一步一步地解释为何书信和人物能於不同时空相连和影响。王健伟设计的布景并不着眼杂货店的形象和时间的分野,看来是更想突显各个人物的个性。因此,舞台上以不同类型的傢具劃分成不同的演区,演员穿梭往来於演区之间,又或配合灯光的明暗,让剧情迅速前行,以便节奏更加明快。导演为了善用舞台空间,故此尽用布景上的方寸之地,甚至两边台侧的通道,以及舞台上方的高台亦作焦点。然而,有些场面既因演员的距离甚远,又或演员需要以对角线方式移动,有时又要隐藏或从后通过舞台上方的小型闸门,凡此都令角色的行动变得琐碎和失焦,并且削弱了原著文字所提供的大量想像空间。
导演在推动角色之间的细腻感情则见成效。例如上半场克郎回家探望在病榻上的父亲健夫(高继祥饰),却被叔父重造(李俊杰饰)大声指骂,痛斥克郎未有尽孝看守鱼店。表面上虽然只是一场争执的戏份,但三人对峙於埋怨、包庇和爱护的複杂感情之间,更让观众感受到《解忧杂货店》原著描写有关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係。
图片:中英剧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