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储秀宫室内局部
自古人们对皇家宫廷生活充满好奇,从古诗文戏剧,到如今影视、网络。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讲述西汉王昭君故事的元马致远杂剧《汉宫秋》,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清洪升戏剧《长生殿》。普通人尚且保护个人隐私,皇帝对宫闱之事,更是讳莫如深。於是民间只好猜测。但皇帝是绝无仅有的“小众”,一时天下“唯予一人”。大家谁也没当过皇帝,本是按常理的猜测,却往往与历史事实南辕北辙。总的看,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间宫廷生活,不能一概而论。/姜舜源 文、图
具体说,清宫生活并不像外间想像的那样不堪,也不像清宫戏那样充满戏剧色彩。通过康熙、雍正、乾隆等性格外向的皇帝的一些口谕、文字及所作所为,还是可以找到清宫生活的一些蛛丝马迹;晚清太监、宫女入民国之后的一些回忆,也可以还原一些清宫史实;还有大量官书及机要官员的私家笔记,可以参考。清宫至今保留着康熙二十年(一八六一年),出差在外的康熙帝,写给皇妃、公主们的满文家书,信中亲情洋溢、爱心爆棚,并非想像的那麼薄情寡义。
佳丽三千,驰骋想像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此话原来带有浓厚的诗人想像成分,古籍文献裏提到的并不多。且不说到底有没有三千人,纵然有,大部分是宫女——服务人员。清康熙时官修《渊鉴类函》卷五十八,收录南宋学者洪迈《容斋随笔》说,自汉以来,帝王妃妾多达万人,白居易《长恨歌》说“后宫佳丽三千人”,杜甫《美劔器行》说“先帝侍女八千人”,《新唐书》说开元、天宝时期,宫嫔大率至四万人。这些说法虚虚实实,无法细究。近代思想家王韬《原人》(《弢园文录》卷一)就天子三宫、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或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以及东汉学者郑玄所谓“此百有余人,一月之间,必使循环一周”等,提出质疑:“上古帝王如此纵欲娱情,殊不可信也!”总的看,这些书生似乎把后宫佳丽、侍女,与皇帝的老婆混为一谈了;也不管他是在哪个年龄段,统统是每月一百人雨露均沾一遍。这大抵出於普通人的想像,在当事人却是不堪重负。
“秀女”“宫女”,身份不同
随着时代进步,清宫情况要简单得多。宫中女子通过两个渠道选拔:选“秀女”,对象是八旗官员家女儿,目的是备皇帝、皇家婚龄男子婚配;选“宫女”,对象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奴僕)家的女孩子,目的是做宫中服务人员,发工资,最晚二十五岁出宫,以便人家女孩子结婚成家。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章乃炜辑《清宫述闻.储秀宫》,录《宫中妃嫔差务集录》记载(《清宫述闻》,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第七五○页),光绪时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有贵寿等宫女二十名,都是上三旗包衣等人家的女儿;慊张等“如意妈妈”(保姆)四名,“嬷嬷”(老妈子)十二名。这三十六人是慈禧的服务人员,与光绪帝没有任何关係。有些宫女不满服役年龄就被打发出宫。比如《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咸丰三至九年,储秀宫先后交出未满年限出宫女子十名。其中有五人是“因笨出宫”;三年二月兰贵人(即后来慈禧太后)位下,是因病出宫一名。
咸丰皇帝即位时二十岁。据清宫档案记载,到元年(一八五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后宫中只有一位云贵人,是咸丰帝做皇子时的侍妾。於是开始选秀女。由户部主办,行文到八旗各都统(八旗首长)衙门、直隶各省驻防八旗及外任旗员,将十三至十七岁的适龄备选女子,由族长层层上报到都统那裏,再汇总到户部备案,於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内务府最终呈报咸丰帝。名单裏包括镶蓝旗十七岁少女兰儿即后来的慈禧。
这次选秀女於二年二月完成,咸丰帝十一日传旨,将他选中后给了名位和封号的女子陆续召进宫中。慈禧当时被封为“兰贵人”,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常在、答应之上。同时入选的贞嫔即后来的慈安太后、云嫔,於四月二十日进宫,而兰贵人、丽贵人即电影《垂帘听政》裏的丽妃,是五月初九日入宫。按清朝规章,皇帝与皇后为初婚,方举行大婚礼,皇后乘喜轿由大清门入宫,其余俱由神武门入宫。慈禧是贵人,只由一顶蓝布小轿将其由神武门抬入宫中。后来她的儿媳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以此挖苦她,说:“我是从大清门八抬大轿抬进宫的。”
咸丰三年,按例又选秀女。众女孩哭泣不止,太监怒叱她们。其中一个女子大声抗言:天下不靖,天子不谋将求帅,而犹留情女色,强攫民家女,幽禁宫中,以纵自己一日之欲,弃宗社不顾!咸丰帝闻言大惊,感慨良久,称其为“奇女子”,将她指婚给某王公,并罢此次选秀,放众女回家。
“红绿头牌”,无关后宫
从民国初年以来流传清宫“绿头牌”之说。说皇上吃晚饭时,太监捧上写有妃嫔名字的“绿头牌”,皇帝像如今在餐馆点菜那样翻牌子。事实上,皇权专制统治在清代登峰造极,所有政务均由皇帝亲自处理,而不假手他人。比如明代总理国务的内阁,在清代弱化为办理例行公事的衙门,雍正起另设“军机处”,《清史稿》称其“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军机处无定编、定员,军机大臣等都是奉命“在军机处行走”,就是临时值班,本职工作是什麼品级还是什麼品级,为的都是避免掣肘或制约皇权。对於自己的家事,他们自然不容别人插手了。清代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至於弱智到不记得自己有几位老婆。
实际上,看看清东西陵每位皇帝“妃园寝”埋葬着几位,就知道他生前有几位老婆了:顺治二十九位,康熙五十五位,雍正二十四位,乾隆四十一位。康熙、乾隆高寿,在位六十多年,这些老婆是不同时期入宫的,很多人无法与之偕老。与所有常人不同的是,生育后代是皇帝的第一要务,如果这方面积极性高,那是敬业。这方面还是康熙、乾隆祖孙二位表现不错。康熙帝少年登基,一生育有皇子三十五人、公主二十人,共五十五个子女,在包括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在内的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排第一;乾隆帝育有皇子十七人、公主十人,排第二。康熙、乾隆等几位强势而且后宫人员较多的皇帝,甚至连岗位职责明确是“统摄六宫”的皇后,都长期悬而不设,仅指定皇贵妃、贵妃“暂摄”后宫事务,也是为保证自己的意志不折不扣地贯彻。要跟哪一位妃嫔在一起,这种绝对隐私,怎会假手於人呢?
清中期嘉庆后宫十四位,道光二十二位;清宫戏常见主角晚清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后妃十七位。他们的后宫生活显然是独立自主的。晚清同治、光绪比较弱势,但他们的后妃分别只有五位、三位。翻来覆去这几个人,根本用不着“翻牌”。
“红绿头牌”实际上是皇帝引见官员时所用。乾嘉时宗室成员昭梿《啸亭杂录》卷九“绿头牌”:按规定,凡召见官员商讨政务、引见官员当面考察,其名次排序,皆用粉牌书名,依次进见。王、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皆用“绿头牌”,在牌上缮写姓名、籍贯及入仕年岁、出师勳绩等,以便上之观览焉。因为这些名牌常常利用皇帝用膳这公务间歇时间呈上,故也称“膳牌”,但并非是菜谱。道、咸时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说的更具体:凡是各省地方大员出现空缺,先由军机大臣写下官职,而空其名,要等待皇上御笔填注,决定引见。就是说,準备让谁出任,用不着别人操心。凡是引见记录在案备用的文武官员,吏部、兵部分头把绿头牌交给军机,存放在专用的文件匣裏,随时準备皇上调阅。红头牌、绿头牌往往配合着写有官员简历的《牌样簿》一起使用。清代官方文献、私家笔记,没有把“绿头牌”与妃嫔们联繫起来的。当时的野史小说,也是说用来召见官员。《儿女英雄传评话》第十八回:“出入衙门,便要走黄土道;验看武弁,便要用绿头牌。”
咸丰串门,慈禧遇喜
根据清宫内务府档案的记载,咸丰帝把几位选中的女子安排在储秀宫中居住,有英嫔、兰贵人、丽贵人、伊贵人、璷贵人、璹贵人、玉贵人等。按清宫规定,嫔以上属“内廷主位”,为东西六宫中一宫之主。英嫔在储秀宫女子中为主位,因此住储秀宫后寝即现丽景轩,其余则在东西配殿中居住,兰贵人当时居后殿的西配殿。
兰贵人聪明漂亮,很能博咸丰帝欢心。过了两年,到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被晋封为懿嫔。当时整个后宫共有十人:皇后(即上文贞嫔、后来的慈安太后)、云嫔、懿嫔、丽贵人、婉贵人、英贵人(即由英嫔所降)、容常在、鑫常在、明常在、玫常在。据晚清大臣、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和日记记载,慈禧入宫后一直居储秀宫。又据晚清政坛名人赵凤昌(晚号惜阴老人),转述礼部侍郎李文田(号芍农)听咸丰宫中太监讲述:“西后(慈禧)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文宗(咸丰帝)见而幸之,有娠,始册封。”(《清宫述闻》,第七五一页)懿嫔在夏天裏穿着薄薄的单衣,在宫中看书,时年二十五岁的咸丰帝来到储秀宫,见了心中喜欢,遂幸之,於是怀孕。这是咸丰五年七月中旬的事情,与实录记载脗合。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懿嫔生下阿哥一人即后来同治皇帝,咸丰帝当即发出朱笔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钦此。”
慈禧生同治帝时应在储秀宫后殿西配殿,儘管在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她由贵人升嫔成为“内廷主位”,而英嫔却在三年十月降为英贵人,已不是“内廷主位”。这可以从慈禧五十寿辰改造储秀宫,将后殿西配殿命名为“猗兰馆”得到证实。猗兰馆典出《洞冥记》:汉武帝未诞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芳兰阁。帝觉而坐於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鬱而起,乃改芳兰阁为“猗兰殿”。后来王夫人诞武帝於此殿。慈禧以此为典,显然是表示自己诞同治帝於此,同时也与初入宫时兰贵人的称号以及她爱兰的性格相符。
前清宫监,口述历史
在宫中太监、宫女们眼中,宫廷生活没那麼複杂高深和政治化。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访问过不少出宫不久的太监,《清宫述闻》(第八一七页)记录,一位陈姓老宫监评论光绪皇帝,在一后二妃中为什麼独爱珍妃:“皇后脾气特别,瑾妃娘娘身体肥胖,惟珍妃娘娘美,又能讨万岁爷喜欢。”他认为这三位女子,只有珍妃娘娘差强人意,光绪帝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珍嫔於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升为珍妃,但刚过了十个月,就被慈禧太后降为贵人,比原名号还低一格。降的原因,慈禧太后懿旨称是“干预朝政”和服饰“习尚浮华”。一时期人们说成是支持光绪帝戊戌变法,所以惹恼了慈禧太后。其实,戊戌变法在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并不在二十年。而恰恰在变法之前,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太后又赏还了珍妃的皇妃称号。
其真正原因,陈老太监说:“照例,皇上可以随意宣召后妃,故万岁爷常传珍妃娘娘。那时,皇后住锺粹宫,珍妃娘娘住景仁宫,瑾妃娘娘住永和宫。皇后听得珍妃娘娘常常入侍,心大不悦,常於老佛爷面前告诉。”光绪帝住在西六宫南边的养心殿,这三位住处都在东六宫,隔着乾清宫大老远天天请珍妃。瑾妃是珍妃的姐姐,也就不计较;皇后是慈禧太后娘家侄女,岂能嚥下这口窝囊气,就跑到姑姑面前投诉。可是老太后也不能明目张胆干涉人家夫妻们的私事啊,就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教训他们两人。实际上还是夫妻们感情问题,这倒与寻常百姓家并无二致。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