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久久注视,通济堰依然激荡咆哮,那清澈的声浪,就是幹渠支渠毛渠沿岸植物禾苗们快乐生长的生动号角。
4、
范成大到处州不久,立即全面考察了通济堰。
范知州和军事判官张澈一起,将幹渠、支渠、毛渠的沿岸,统统走了一遍,走村访田问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溪远田高,堰坏已五十年;往迹芜废,中下源尤甚。而且,木结构的拦水坝,多有损坏,必须大修一次了。
维修方案的制订,维修资金的落实,民夫役工的分派,各种材料的调配,一切準备就绪。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正月,堰头村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通济堰大坝上下已经热火朝天了,正好是枯水期,必须在四月的雨季来临前,争分夺秒,将通济堰大坝及各壅塞的水渠修复疏通。
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我们只有通过想像来复原它的场景。各种忙碌的人事中,范知州及张澈的身影一定是清晰的,他们亲力亲为,各个分区的日常进度,各种尺寸的石材打凿,各种木料、竹料的质量,都要问,都要管,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事关沿渠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事必躬亲。
有目的的劳动,且事关自身,劲头往往充足。三个多月后,詹、南二司马庙,鞭炮齐鸣,众声沸腾,庆祝通济堰修复工程竣工典礼在这裏隆重举行,说隆重,却并没有什麼奢侈场景,大家只是高兴,官员和百姓一起欢乐,因为,清澈的溪水,又可以一路欢歌唱到农户的田头了。
5、
修完通济堰,范知州并没有大功告成的意思,他想得挺远,要使堰坝百年千年一如既往的发挥良好作用,就要制定一个长久的规则,使用、保护、维修,一切都按规则来。
范知州的文笔不用说了,他是诗文高手,又有亲身的修堰经历,制定起这样的规则来,自然也是方方面面非常的周到。通宵达旦数日后,几番意见征求下来,二十条《通济堰规》正式颁布。
我在詹、南二司庙裏,看到了通济堰大碑,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法规碑文实物,碑高一百六十五厘米,碑宽八十六厘米,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碑阳碑额部分的六个“重修通济堰规”大字还依稀辨得出,下面是堰规的正文;一版转二版,碑阴上半部分继续刻着堰规,下半部分,则刻着范知州的十四行跋语。跋语中,他将通济堰的由来与功用、重修与过程、制定堰规的目的与期待,全部作了说明。我特别感动的是,他自始自终都没有忘记和他一起修堰的张澈,爱护和保护堰坝,言词恳切,他用真情,打动百姓。
范知州的二十条规则,我仔细研读后,三点感受最深。
第一,紧紧抓住管理这个牛鼻子。通济,就是济通,只要有人妥善管理,不愁堰不通畅。
堰首、监当、甲头,三个位置最为重要,这是管理的核心。堰首相当於今天的河长,他是总管,他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人品要好,两年一个任期,他的职责就是,堰坝哪裏有问题就要立即想办法解决,他的待遇,即免去他所摊派到的堰工。可以看出,这个职位不好幹,没什麼利益,责任却很重大,弄不好大家都要怪你。监当相当於今天的监理,或者监事,他的职责就是辅助堰首各项工作,并且还要具体承担分内工作。甲头的职责相当具体,堰坝哪裏要管要修,他那个地方的事情统统要管。根据管理层级,堰首只有一人,监当可以多人,而甲头则处在基层的基层,由监当具体分管。
二百七十五米长的堰坝,看着简单,其实有很多管理环节。要保证水流通畅,还要让来往船隻经过堰坝,季节不同,船闸的开闭也不同。因此,还有六名具体巡查堰坝的看守,他们叫“堰匠”,险情发生,船隻需要经过,闸门的开闭,这些活,均由堰匠们完成。
另外还有“堰司”,专门记录派工和纳钱情况,做到帐目清楚,人人心中有数。
经费保证。这是济通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有人办事,但假如资金不到位,则什麼事也幹不了。
谁受益,谁出钱。每秧五百把以上敷一工,贫寒者二百把以上敷一工,一百至二百把,出钱八十文,二十至一百把,出钱四十文。怎麼出钱,怎麼出工,都有具体规则:乡村实行三分法,三分之二敷工,三分之一敷钱,工和钱之间如何换算?每工折钱一百文。
监督执行。良好的制度,也必须有人监督才行,否则,时日长久,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从众心理,或者法不责众,则会迅速使堰坝处於荒芜乃至崩溃状态。
范知州对这一点,早就高瞻远瞩,比如细緻到役工各项劳动的质量,都有具体的要求,不能出工不出力,或者偷工减料:早晨五点到七点就要出工,下午五点到七点才能收工,一天要幹足十二个小时;上山砍竹子,每一工必须砍满二十捆,每根竹子尺寸要标準:长一丈、径柒尺;每天点两次工,人不在,工数不算。比如用水高峰时期,各农户不得用板木乱截下源人家的水流,如果被查到,罚钱十贯,钱入堰公用。
6、
萧何帮刘邦打天下,出台了许多安邦定国的好政策。惠帝继位后,他见曹参丞相不怎麼理政事,就纳闷了:为什麼你不出台新的政策呢?曹丞相笑笑:陛下您比不过高祖,我呢,更比不上萧何,他的好政策,我们照着执行就是了!
范成大之后,元、明、清各朝,也均是在他的《通济堰规》基础上修修补补,春祥谓之范规众随。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参知政事何澹,改木筱坝为石砌拱坝,这是一大创举;元至正二年至三年(公元1342-1343年),县尹梁顺主持大修;明万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丽水知县樊良枢,增订新规八则;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知府刘廷玑自捐俸银五十两,主持大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知府雷学海立新规八条;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府萧文昭主持全面大修,颁新规十二条;民国时期三次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十二次大修的记录。
自范成大后,通济堰历史上曾经数百次大修,但无论哪一次大修,众人似乎都约定俗成,范知州定的二十条规则,是根本之根本,我们只要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略加修订就可以了。
眼见为真,我眼前的通济堰,依然年轻勃发,生动如龙,青山之间,碧波之上,声浪奔腾。
7、
通济堰,堰坝下白浪激流处,伫立不动的思想者白鹭,半个小时了,牠竟然一动不动,牠在想什麼呢?我真的很好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牠一定很享受那些“哗哗”的声浪,还有不断溅落到牠身上的水珠,牠是不是在等待从坝上衝下来的鱼呢?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就俗气了。
寒风将我逼进堰坝头上一家叫“堰.遇”的民宿,坐在暖和的大厅裏,落地玻璃窗前,嗑瓜子,喝茶,看堰坝湖面上的风景。
湖边上,一隻旧船,懒洋洋地躺着,船舱内的三个格子裏,中间长着水葫芦,两头则栽着青菜。船舷下,三隻母鸡和一隻公鸡,牠们在啄食,青菜啄一下,水葫芦也去啄一下,边啄边交流,“咯咯咯”,应该是交流,不久,又有两隻母鸡跑过来,绕着公鸡“咯咯”,我确定,这是一个幸福的团队,我只能猜牠们是团队,公鸡不会有三妻四妾的。坝边不时有人走过,但鸡们照样笃悠悠地踱着方步。
湖面远处,特别是堰坝上空,雾气氤氲,散了又集聚,聚了又散开,我盯着它们看,要往什麼方向跑去,却原来,雾的生命并不久长,它们没有跑到天上去变成白云。
眼睛有些无聊地盯着鸡们雾们,心裏却一直想着范成大。
八百五十年前的大冬天,也是这样寒冷的日子,范知州和张澈,正领导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修坝运动呢,没有那一次大修,就没有二十条堰规,也就没有我今天的从容感叹。不过,他们一定没有我这样的温暖空间,他们的脸被寒风颳得粗糙无比,他们皲手茧足,功在当代,泽被后世,我猜是这样伟大的词语支撑并温暖着他们坚定的信念。
我久久注视,通济堰依然激荡咆哮,那清澈的声浪,就是幹渠支渠毛渠沿岸植物禾苗们快乐生长的生动号角。
(全文完,上篇於一月二十七日刊登)
.陆春祥
笔名陆布衣等,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乐腔》、《而已》等二十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