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何子几年前罹患眼疾,如今画画全凭感觉
【大公报讯】记者徐小惠报道:不办开幕礼,也从不参加任何书画会,香港书画家何子(原名何志强)个人书画展“何子书画─心灵和笔墨的融合”正在香港大会堂高座七楼展览馆举行,展出素描、油画、水墨画、书法等作品85幅,横跨数十年艺术生涯,展期至3月31日。日前何子在展览现场接受大公报记者採访,谈及自己的生活与创作。
不问名利 潜心作画
今次是85岁的何子定居香港41年来的第二次个展。他说自己初来香港生活拮据,时而卖画以维持生计,没有条件办展。在这个言必称名、行必求利的社会,何子是极少数潜心作画、不问名利之士。
何子师从潘天寿,后者被誉为20世纪传统国画四大家之一。他说:“我唸书的时候非常勤劳,礼拜天教室关门,我就爬进去画画。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我的名字,我的素描总是第一名。”1960年代的上海较少有写实能力的画家,“当时美协办画展需要一张伟人画,於是找到我,我当时26岁,画完他们很满意。”
书法为根 国画神韵
其绘画风格多变,贯通中西,山水花鸟画如《秃鹰图》,人物画如《东坡中秋大醉图》,抽象画如“梦幻”系列,都在本次展览中可见。他说自己多变的风格与最初素描的基础有关。他曾询问潘天寿:“都说素描是绘画的基础,那国画的基础也是素描吗?”潘天寿告诉他,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随着他在国画上的造诣愈发深厚,他开始认同这种说法。
他说:“书法和素描有矛盾,以素描为基础的人画中国画会有桎梏。(因为)中国画很难描绘明暗,如果把西画技巧放进去,不一定有中国画的(神韵)。”因此,如今何子国画上尽量避免西方的技法,他说:“如果想画人物写生,就从素描入手,可以锻炼眼睛的观察能力和造型技巧;如果想画中国画,从书法入手,中国画的线条必须要有书法的基础。”
何子的妻子说丈夫有着知识分子的傲骨,对自己的作品几近苛求。何子说:“有朋友说我某幅画特别好,我心裏觉得并没有很好。这不是谦虚,我心裏面对过去总是否定的。因为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几年前他罹患眼疾,如今画画全凭感觉。在他看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暗示,他引用画家赵无极的话:“画家创作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麼,随便画上去,后来被人解读成各种样子,但其实他自己是没有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