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二○一九年元月十九日下午,“北欧文学译丛”首批新书发布会全体合影\何雁摄
讲起当代北欧文学,一般是从丹麦文学评论家与文学史家勃朗兑斯於一八七一年末,在哥本哈根大学所作学术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算起,称为“现代突破”。
此后近一百五十年裏,北欧文坛群英荟萃,不乏旷世文豪。如挪威“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瑞典文学巨匠斯特林堡、丹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纳斯.维尔海姆.延森、芬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阿霍等。其中,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亦是杰出一位,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宗师”。
《神秘》中文版首发式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汉姆生作品就已译介到中国。至五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又有了更多译本。但总体来说,其作品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二○一九年元月,汉姆生经典著作《神秘》中文版问世。十九日下午,“北欧文学译丛”首批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丹麦文化中心举行。发布会上,除《神秘》外,还推介四部北欧文学作品。
这四部作品分别是:丹麦克劳斯.里夫比耶的长篇小说《慢性天真》、丹麦海勒.海勒的长篇小说《关於同一个男人简单生活的想像》、瑞典乔安娜.瑟戴尔的长篇小说《屋顶上星光闪烁》,以及冰岛弗丽达.奥.西古尔达多蒂尔的长篇小说《夜逝之时》。
《神秘》中文版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欧文学专家石琴娥教授。石琴娥亦担任“北欧文学译丛”主编,该丛书计劃出书五十至八十部,以长篇小说为主,兼选短篇小说与诗歌,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
《神秘》(一八九二)是一部主观性极强的直觉主义作品,构成心理小说派基石之一。由於含意扑朔迷离,文字深奥晦涩,与后来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一九二二)一起,被称为“看不懂的天书”。
作品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平淡无奇,情节似有若无,讲述特立独行的厌世者、农学家纳吉尔,从海上客临滨海小城,在爱情受挫及饱受社会白眼之后,精神失常,纵身跃入大海,不知所终。
国际文坛主流看法认为,这部作品深奥寓意在於,表现现代耶稣来到人间救世济民,却无法像昔日耶稣那样,历经传播福音、道成肉身、创造奇迹、殉教归主,从而平息上帝怒火,洗涤人类罪恶。纳吉尔作为耶稣化身,在现代社会坚墙面前,处处碰壁。现代人麻木不仁、只顾各自眼前利益,对他严加拒斥、不肯接纳,甚至当他主动献上一片赤诚爱心,亦无人愿意领受。
纳吉尔在自杀之前的胡思乱想,被认为是耶稣赴死之前在客西马尼园的悽惘失落感。纳吉尔种种疯癫念头,无非想说:“我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和精神;若不凭藉我,谁都休想能到吾父上帝那裏去!”
然而,人的意念在现代社会已被物欲充溢,既不要真理与精神,也不谋求去见上帝。於是,现代救世主纳吉尔空怀救民於水火的使命感,无法完成牺牲自己、献身众生的伟业;他的雄心壮志与慷慨行动,都变成令人难以理解的笑柄。
作品除主人公纳吉尔外,其余人物身后各有一串寓言式隐喻。小说中的“神秘”究竟作何所指,国际研究界亦颇有争议,主流看法一般认为“神秘”隐喻着“博爱”,因为“爱”是“永远蒙着面纱的神秘”,由“爱”产生渴望、欢乐、悲哀,乃至仇恨;亦有一种看法认为,“神秘”是表现酒力作祟下的狂喜与苦恼,因而可称为“狄俄尼索斯悲剧(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典型。
世界文坛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比昂松、阿瑟.米勒等一批著名作家认为,这是“汉姆生最真诚、最出色的小说”,“一部惊世骇俗的伟大杰作”;有人则认为,这是“相当不成功之作”,“流产的佳作”。但争议双方都一致认为,这是“十九世纪最具有挑衅性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触及人类心灵深处“含羞草一般”的敏感地区。
《神秘》是汉姆生“心理文学”代表作,突破了传统小说诸多常规要素,如情节条理性、讲述连贯性、人物逼真性与丰满性,以及性格描写前后一致性等,着力通过无目的、无意识的内心独白,如追忆、狂想、梦呓等,以及运用思想流、意识流手法,来揭示个性心理活动,探索一些更深层次人生哲理。
流浪汉成为大文豪
克努特.汉姆生,原名彼德森,一八五九年八月四日,出生於挪威居德布兰峡湾洛姆,后全家迁至更北的哈马略。父亲是农夫兼裁缝,母亲体弱多病,家境贫困。七个子女中,汉姆生排行老四。童年起,汉姆生牧牛羊、幹农活,仅零星上过一点儿学,加起来二百五十二天。
汉姆生十四岁以后,外出谋生,打工扛活,做过鞋匠、送过煤、幹过农莊僱工、脚夫、僕役等,饥饿如恶魔般追逐着他。一八八二年,他奔赴美国,成为湧向新大陆讨生活移民洪流中的一员。由於身无分文,从汉堡到美国的船票,还是德国朋友垫付。那年,他二十三岁。
起先,汉姆生在贮木场、种植园做苦力。后来,一位挪威牧师兼作家僱他当秘书。在牧师家的图书馆,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辛勤自学,受益匪浅。如鱼得水之际,他不幸患上肺结核,只得返回家乡等死,后肺病不治自愈。一八八六年,汉姆生又赴美国打工,先在农场幹杂活,又沿街叫卖、推销廉价商品,后在芝加哥当电车售票员。两年后的秋天,他满怀失望与憎恨,离开美国返回挪威。
汉姆生从小酷爱听故事、讲故事,家乡居德布兰峡湾一带,是挪威口头文学发祥地。青年时的流浪打工经历,使汉姆生饱尝世态炎凉。他没上过几天学,幹活之余,埋头读书,竟至自学成才。这种锐意进取精神,使他从一个流浪汉成功攀登挪威文坛高峰,跻身世界文学巨擘之列。这种传奇经历,在世界文坛上实属罕见。
十七岁开始,汉姆生就在打工之余从事写作。第一部小说《谜团一样的人》(一八七七)及第二部小说《比约格尔》,都是穷小夥追求富家女的故事,题材既无新意,语言亦欠火候,均被出版社拒稿。八年后,长篇小说《弗里达》及长篇叙事诗《和解》,亦遭同样命运。十四年的失败,并未使他丧失信心。三十一岁时,他推出长篇小说《饥饿》,从此一举成名。
《饥饿》(一八九○),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开篇之作,以自述体裁写成,讲述小城文学青年“我”贫困潦倒,靠卖文为生。投稿遭退时,便无钱买麵包,只好饥肠辘辘遛大街、逛公园。由於极度饥饿,主人公“我”产生怪诞幻觉。十多年来,汉姆生饱尝饥饿滋味,最长一次达三昼夜。这些亲身经历,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使描写细腻入微、真实可信。作品本身没有什麼动人情节,而是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并第一次採用思想流、意识流手法,因而引起巨大轰动,欧美各国竞相译介。
当年,丹麦期刊发表《饥饿》第一部分。一八九○年,又以单行本出版。次年,德文、俄文译本相继出版。《饥饿》之后,《神秘》(一八九二)以及《牧羊神》(一八九四)接踵而至。这三部经典之作,确立汉姆生现代文学宗师地位。
《大地的成长》(一九一七)在汉姆生众多作品中,佔有特殊位置。一方面,这部小说遵循传统手法创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另一方面,小说被称为“农夫福音书”,刻画了一个逆社会潮流的现代农夫形象。作品主题十分明确:工业化与商品化的兴起繁荣,造成农业文明的凋敝衰竭;现代化文明促使人类抛弃千百年来的固有传统:土地、农莊、牲畜,还有家法族规与宗法统治,从而提出人类争取生存的最神圣使命:土地与粮食。这部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土地的热爱,对回归自然的由衷讚美。
一九二○年,汉姆生凭藉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九二九年,汉姆生七十大寿之际,挪威出版纪念文集,世界各国文学家撰文称颂,其中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法国作家安.纪德、苏联作家高尔基、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一九三二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人,可谓世界文坛一桩盛事。这也是汉姆生一生中最辉煌时刻。
对世界文坛的影响
欧洲评论界普遍认为,汉姆生对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影响,相当於果戈理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作用,即扮演承上启下的转型角色。
这是因为汉姆生摒弃传统文学中,作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主宰地位,而是站到偷窥者角度来观察,将作家自己的内在心理与精神状态,赤裸裸地暴露於大庭广众面前。
以汉姆生为发端的荒诞谵妄与意识流等现代表现手法,经过近三十年锤炼,才在卡夫卡《变形记》与乔伊斯《尤利西斯》中,趋於完善,达到高峰。乔伊斯原先推崇易卜生,发表过论述易卜生的专著,但当他声称“易卜生要比莎士比亚高出一头”之际,却改变风格由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悄悄改变为汉姆生式的现代主义。
《尤利西斯》是现代小说的登峰之作,女主人公莫莉长达四十页的无标点内心独白,令人拍案叫绝。美国评论界则把汉姆生说成是,“半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加半个马克.吐温”,即心理文学那一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浪汉那一半是马克.吐温的。
关於汉姆生对世界文坛的影响,不妨将欧美主流评论简扼综述如下:英国历史传记家罗伯特.弗格森,将他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最有创意的作家”,并说:“欧美健在的文学家裏,恐怕没有哪位不曾受到过汉姆生影响,不管他们本人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与否。”
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一九七八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在我们这个世纪裏,整个现代文学都能够追溯到汉姆生。因为,从任何意义上,他都是现代文学之父……二十世纪所有现代小说均源自汉姆生,包括主观意识、印象主义,还有追忆倒叙,等等。”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一九二九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没有一个作家,比汉姆生更值得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安.纪德(一九四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汉姆生风格近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比陀氏更伟大。”美国作家海明威(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甚至声称汉姆生教会了他,“原来小说也可以这麼写!”
汉姆生曾是挪威较有争议的人物。二次大战期间,八十高龄的汉姆生投敌附逆,公开表明支持法西斯主义与纳粹德国对挪威的佔领。一九四五年,汉姆生被起诉获罪,课以重罚。一九四九年,他出版自传《在芜蔓覆盖的小路上》,一九五二年在贫病中死去。
在如何对待汉姆生的问题上,国际主流观点是,将其文学成就与政治观点区别开来。一九五一年,汉姆生九十二岁时,美国向他颁发马克.吐温骑士奖章。这一奖章管理委员会,包括杜鲁门、艾德里与邱吉尔等政要名人。一九五四年,《汉姆生文集》十五卷在挪威出版。
此后,汉姆生作品在北欧与世界文坛上重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挪威文化大臣拜访汉姆生在挪威南部的家。九十年代,挪威国王偕王后访问汉姆生在挪威北部故居,并象征性地种了一棵树。如今,汉姆生协会与汉姆生博物馆相继成立,半身塑像在汉姆生家乡树立。
汉姆生开创的现代文学,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现代主义不仅可以向传统文学叫阵挑战,而且渗透於传统文学之中。举例来说,传统文学历来讲究“描写”;而现代文学摒弃“描写”,主张“表现”。如今,传统文学早已转而採取“描写”与“表现”两者并重,并吸收了不少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
至於现代文学发展趋势如何,世界文坛仍在争议之中。一派看法认为,现代文学正在死亡,今后要以“后现代”或“超现代”概念来取代。另一派认为,现代文学方兴未艾,还有广阔发展前景,甚至可能全面颠覆传统文学。
这两派观点虽然大相径庭,但两者都倾向於现代文学不会突然消亡。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不论是否改头换面,还会存在相当长时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