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家博物馆藏唐代钱币,会昌“开元通宝”面
纸币是商品经济、科学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是代替金属货币进行交易的一种新的货币流通手段。纸币初始於民间,因製作成本低,易於保管、携带和运输而广受欢迎,很快取代金属货币成为货币家族的新宠。时至今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发行的交子,而交子是由唐代的飞钱演化而来。\王俪阎 文、图
武德四年(六二一),唐高祖李渊废除了持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为钱名的“五铢”钱制,开始铸造全新的“开元通宝”钱。
唐代飞钱 纸币先驱
“开元通宝”是唐代的主要铸币,先后铸行二百九十多年。最初所铸开元通宝钱文寓意深远:开元意指开创新纪元,通宝表示大一统国家内通行的宝货。唐玄宗即位后,自公元七一三至公元七四一年,以“开元”为年号,此间所铸开元通宝可谓年号钱。而武宗於会昌五年(八四五)毁寺院铜佛鐘磬等铸造的开元通宝,谓之“会昌开元”。会昌开元通宝的钱背都有铭文,计有二十三种,除扬州节度使李绅所铸钱背文“昌”字代表“会昌”,为纪年号外,其他各州均以本州郡名为背文,为纪地钱。开元通宝外,不同皇帝时期因经济状况不同也有新钱铸造,包括高宗时的“乾封泉宝”,肃宗时不同种类的“乾元重宝”,代宗时的“大历元宝”,德宗时的“建中通宝”及懿宗时的“咸通玄宝”。开元通宝一改自秦以来钱币以半两、五铢重量为钱文的传统,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延续千余年的宝文钱制新纪元。
但唐代对后世货币产生深远影响的不仅有开元通宝铜铸币,更有见於文献记载的“飞钱”。“飞钱”又称“便换”,是一种带有汇兑性质的票据,大约初现於唐代宪宗李纯时期(八○五至八二○),其时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国内外经贸交易日益发达,大唐的恢宏国势影响着周边国家,开元通宝成为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甚至其国内流通使用的货币,因此大量外流。钱币的持续大量外流与政府铸币数额有限,造成市面钱币紧缺亦即所谓的“钱荒”。为了解决“钱荒”问题,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禁止铜钱出境政策,“骆谷、散关禁行人以一钱出者”,“禁见钱不过五岭”等都是为保障所管辖区域内有足够钱币流通的措施。一方面是不允许钱币异地流通,一方面是钱币不便於异地流通:由於开元通宝等金属货币到了一定数额就很重,不便随身携带。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便是异地取钱的汇兑业务方式“飞钱”应运而生。
《新唐书》“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和券乃取之,号飞钱。”的记载,说明“飞钱”业务过程是:各地商人到京城做生意后,将所得金属货币交给经营“飞钱”的机构,包括各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进奏院(类似现在的驻京办事处)、军使或有“飞钱”业务的富商保管,并由保管方开具发票单式的纸质票据凭证,一联交给商人,一联邮递到商人所在州府。商人则轻装出行,以一纸凭证,随时随地到地方分支机构兑换现钱。由於没有实物发现,关於“飞钱”票据凭证的格式、内容尚不清楚。从《太平广记》“尉迟敬德”故事中记载的太原穷书生索得有尉迟敬德签名、有时间纪录的“钱付某乙五百贯”贴推测,“飞钱”票据凭证应该有发凭证者、收钱时间、地点、收钱金额等。首先使用飞钱的,是以南方茶商为主的商人,使用的区域主要在江淮、两浙一带。由於起自民间,用於民间,中央政府几乎无利可图,因而元和年间先后两次诏令禁用飞钱,直到“飞钱”运营被政府部门垄断,才得以梅开二度,进而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支付方式。虽然飞钱只是一种信用票据,不能行使货币职能,既不会飞,也不是钱,却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佔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为中国纸币的最早雏形,甚至一度被视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
北宋交子 源於蜀地
北宋不但秉承、发扬了唐朝的金属货币制度,也沿袭其货币流通手段,於太祖开宝三年(九七○)在开封设置官营汇兑机构“便钱务”,为商人办理异地汇款。於此同时,交子初现於四川民间,首开纸币使用先河。纸币所以肇始四川,缘於蜀地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而并非偶然。北宋初劃铜、铁钱流通区域时,川蜀被劃为铁钱专用区。由於“剑南诸州官市金银丝绢茶塩悉以铁锡钱四当铜钱之一,他物价随时高下,不可以为準”(见《宋会要辑稿》)的政策调控,川地铁、铜钱的一般比值就是四比一,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铜钱入川禁驰后,铁、铜钱比价达到十比一,而铁钱比铜钱重,千枚平钱重约十三斤,千枚大钱重达二十五斤,即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非常不利於流通与携带,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货币流通手段,益州(今成都)首先出现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舖户。
交子是四川方言,意即合券取钱。最初的交子实际是一种存款凭证,由存款人付给店舖一定的管理费,将现金交给交子舖保管,换取填有存款数额的纸质单据,凭单随到随取现金,由於舖户恪守信用,交子的信誉日益增高,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也越来越多用交子支付。随着生意逐渐兴隆,十六户富商抓住商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共同集资,联合创立交子舖户,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百姓只要交三十文的工本费,就可以兑换一张一贯铁钱的交子作为铁钱的替代物在四川境内使用。这种新的流通手段使得交子具备了行用货币的特性,成为真正意义的纸币。交子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商贸往来,成为货币流通手段的新宠儿。
但这种富商开办的交子业务持续不到十年,就因富商资金不足发生信用危机和挤兑风波。因经营交子既有利可图又方便流通,政府乘机将交子业务收归官办,於天圣元年(一〇二三)年建立益州交子务,由朝廷派官员担任监官,翌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天圣交子成为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早期的官交子沿袭民间的私交子形制,临时填写面额,但是将交子分为一贯到十贯不同面值,而且在交子上加盖所在州府印,并规定流通範围。由於私交子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交子舖户挪用準备金,导致纸币无法兑现而信用尽失,政府吸取了他们的经验教训,发行交子伊始,即规定交子的流通使用期限是三年(也有二年的时候)为一界,每界发行额最多一百二十五万缗,配备三十六万缗保证金,确保民众能够持交子兑换到现钱,交子界满后可以旧换新,也可兑换铁钱。交子最初仅在四川行用,以后推行到陕西、河东等地区。
官交子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了八十五年,前五十年价格相对稳定,神宗熙丰间,因北宋与西夏战事频发,政府财政赤字增加,於是增发交子以充国用,交子界期延长,出现发行本金未变但两界(二十三、二十四界)交子并用的局面,导致交子严重贬值,交子式微。公元一一○五年起,政府停发交子,改为先后发行“钱引”和“小钞”。“钱引”和“小钞”都由交子发展而来,但因使用时间短,流通範围有限,没有实物传世;即便当时氾滥的交子,也灰飞湮灭,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迄今所知,只有一件铜钞版可以洞见交子之风貌。关於该钞版的来龙去脉,有两种说法,较早的说法是该钞版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发现,后在战乱时期流入日本,其拓片於一九三五年出现在日本奥平昌洪编纂的《东亚钱志》上,并有钞版藏於“田中清嶽堂”之说;新近说法出自易少白等在《东方收藏》撰文“日本奥平昌洪《东亚钱志》‘宋交子’文所插图片来龙去脉”,认为钞版是清同光年间“老湘营武转文四品官员蔚卿公於陇西某荒庙偶得”,并带回湖南老家传给后代保存下来,今仍藏於湖南湘乡易氏补拙图书博物馆。
据以上两种关於钞版尺寸的说法,钞版纵约16厘米,横约9.1厘米,版面饰以长方形边框,框内由横线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十个铜钱图案,分两行排列:中部铭文“除四川外许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是由院落、房屋、扛麻袋的人物等组成,右上角并有“千斯仓”铭文。因此铭文,有学者将钞版称为“千斯仓”钞版。关於该铜板的年代,有不同观点,但多数学者认同是印刷交子的钞版,是货币化的纸币交子钞版。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最早的纸币─英格兰银行券早六百余年。
当代港元 有类唐宋
香港的金属货币与纸钞发端於十九世纪中叶,香港处於特殊的历史阶段之时,其时逾唐代飞钱出现已有一千四百余年。香港货币流通模式与唐、宋无二──先行金属币,当金属货币出现严重问题时,纸币便发挥其作用。开埠初期的香港,各国银元、铜钱杂用,币制混乱。一八四五年五月,港英政府颁令将西班牙银元本洋、墨西哥银元鹰洋、其他南美国家的银元及中国制钱并列为法偿货币,一八六三年港督罗便臣委讬英国伦敦皇家铸币厂Royal Mint铸造了首批英皇头像钱币,稍后又在港成立香港造币厂,铸一元、半元、二毛、一毛及五仙银币,一文、一仙铜币。因管理不善,连续亏损,经营两年之后,造币厂於一八六八年四月倒闭,港府再次委讬英国铸币厂铸造银币及铜币。到一九一三年港英政府明确只有政府铸币及在孟买铸造的英国贸易银元为法价金属货币,港币从此规範下来。港元的刊行流通一波三折,一八四五年印度孟买东方汇理银行发行了香港最早的纸币,因东方汇理属私营,到一八五一年才获得英皇特许,成为香港第一批法定纸币。此后许多银行开始发行自己的纸币,用於商业交易,直到一九三五年政府通过货币条例。
纸币发行最成功的典範是上海滙丰银行,该行成立於一八六五年,所发行钞票,於成立同年八月获政府库房接纳,成为当年五间获库房接纳发钞银行之一。一八六六年受印度金融危机影响,香港也发生了银行挤提事件,在港银行倒闭近半,但滙丰银行因为发钞之初就规定银行股东对已发行钞票负无限责任,发钞同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储备金,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不但顶住挤兑风波,是年底,所发行纸币佔到全港流通量一半以上。香港本埠纸币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华书局代为印製。香港先以银元为法定货币,直到一九三五年发生全球白银危机后,政府通过货币条例,决定弃用银本位制,以“港元”作为香港货币单位,将港元与英镑汇率定为十六港元兑一英镑,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一日,终止各种银元流通,正式以港元作为法定货币。港元最初与英镑挂鈎,但是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减弱,曾一度大幅贬值,影响到香港经济,几经动荡,香港政府在一九七二年六月英镑作自由浮动后,改将港元与美元挂鈎。
由汇兑券到有準备金的钞票,再到国家信誉担保的纸币,唐代飞钱、宋代交子与港元穿越千年而根本未变,血脉相连。
(作者为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