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水禾田以摄影细味人生

2019-07-18 03: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摄影师水禾田携新书参加今年香港书展 大公报记者谢敏娴摄

  “水禾田係乜水?其实佢真係阿水。”香港著名摄影师水禾田(潘炯荣)日前在新书发布会上幽默说道,自嘲年轻一代大多数不认识他。他携全新影集《水禾田的摄影》亮相於第三十届香港书展,期待与市民分享四十载摄影的心路历程,藉此走近年轻人,共同开启阅读。/大公报记者 谢敏娴

  自称“阿水”或被旁人昵称“水爷爷”的水禾田,相信喜欢摄影的人一定都有听过他的名字。“水禾田”三字实则是他的本名姓氏“潘”拆解而来,一九七○年代初於香港工业专门学院(今香港理工大学)美术设计系修读,其后学习摄影,二十二岁购买人生第一台全手动相机“Yashica-D”(影摄佳D型号),正式开启摄影之路。他还涉猎绘画、撰稿、导演、编剧和广告製作等工作,八十年代前往丝绸之路、黄河、埃塞俄比亚、印度、孟加拉等地,以独特角度,拍摄了不少蕴含深层意义的相片,并在世界各地巡迴举办“黄河”、“丝绸之路”、“大运河”等展览。

  《水禾田的摄影》将其逾六十本影集合成上、下两册,连同他的第一部相机、第一次摄影展作品等在书展登场。水禾田用“触动”二字解释今次参展的缘由:“我甚少去书展,去年为一朋友新书捧场去过一次,发现那裏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不知道香港有个‘水禾田’,心想今年租一个摊位参加。一翻看家裏的书架,原来我曾拍过七八十本影集。摄影带我体验过不同人生,一生经历过许多。如果我不会摄影,人生不知如何度日。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港人,有志者事竟成,藉此鼓励年轻人。通过阅读我的摄影,了解我是怎样的人,让我们成为朋友。”

  话不在多 领会则灵

  除了摄影集,水禾田还专门设计了一套二十四本笔记本。“摄影集算是两本大书,製作成本不低,即使在书展上打折,售价仍要千元,可能不会有太多年轻人买。我希望书价有高有低,笔记本价格亲民亦可单购,每本我都写了一个简短的序,配以摄影或画作,空白处有一句简单的‘水语录’。话不在多,领会则灵。”他坦言平时喜欢写字,拍照后就随手在纸条或簿上记录。他指指记者的笔记本,俏皮地说:“为什麼手机在录音你还用笔记录我的讲话?等你重听录音是否很麻烦?手写在簿上,一目了然,感觉不同,看完再看,录音推来推去都找不準,新科技虽方便,但不够笔记好,可以看一眼就能重温。”

  如今数码时代,人执手机想影什麼就影什麼,可以随意纪录或删除。“但以前用菲林的年代,每一张菲林都很珍惜,影每一张相都要‘谂过度过’,让人十分期待冲晒出来的画面。”水禾田直言现在用手机可即影即删,太容易得到,不要时就删除,就像从未没存在过,似有似无。若不珍惜,很多事物就会慢慢消失。“环保不只指物质,更是心灵,就是一样东西如何循环,如何珍惜它。”顺应时代变迁,水禾田近年也用手机拍摄了一系列数码影集,他平时还是用摺叠手机通话,唯一的智能手机是当年帮厂商在香港开发布会拍片获赠的。他认为:“相机、手机只是工具,以前用木盒的针孔相机也可以拍照,摄影最重要是用脑用心,没有感觉,很难表达真情实感。”

  拍摄日常 也有真味

  水禾田可谓遊历天南地北,拍过无数张照片,他坦言每次摄影和旅行都是特别的,皆有收穫,如今不会特地为影相而旅行。为人处世多数时候是靠平常心,拍摄日常的人与事也有真味。“我曾在亚视主持过一个节目叫做《感动一刻》,用一张相讲述一段有意思的经历,记得第一次讲的是我拿脚架拍的第一张家庭照。我建议每个人拍照首先就是拍屋企人,拍父母拍身边的事物,再慢慢拍外面的世界。”

  “定格瞬间凝为永恒”,水禾田多次重複这八个字:“摄影带给我很多温馨。影像将时空定格,画面虽静止,内藏的情感因为岁月而发酵,越发醇厚,留下绵长的记忆。”说起一九七七年出版第一本影集《香港.感觉.感角》,他依旧眉飞色舞,花了一年时间拍香港,自己一手包办撰文和设计,再与出版商洽谈,一切来之不易。“从前到现在出书皆不容易,但有机会为何不争取?”

  图片:齐亮画廊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