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歌舞表演部分由多名演艺学院毕业生担当
【大公报讯】记者谢敏娴报道:佛教早在二千多年前已从印度传入中国。今年适逢香港的佛诞假期二十周年纪念,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主办的大型舞台剧《恒河经变》,由两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男主角得主倪秉郎,艺人李彩华、李国祥等主演,将於九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上演,呈现佛陀在恒河两岸弘法度生的事迹。
结合人生 解读人伦
该剧导演袁立勳,饰演阿难尊者的倪秉郎日前接受大公报专访,分享今次合作的与佛之缘。“恒河经变”之含义,恒河是印度人的母亲河,“经变”又称为佛经变相,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变,与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
《恒河经变》以《善生经》中“六伦”为核心,讲述二千四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入灭后,并无留下任何经典文字,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多年来一直伴随佛陀四处讲经的故事。如何平衡佛学经典与艺术创作的界限?袁立勳坦言有难度,因为《善生经》欠缺故事性,在出任该剧顾问的西方寺住持宽运大和尚提议下,他糅合《阿含经》、《佛说遗教经》、《佛说九色鹿经》、《玉耶女经》等陈述六伦关係。
所谓六伦,是代表众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接触的六种伦理关係,包括父母与子女、师徒、夫妻、亲眷与朋友、主僕、出家人与信众之间的关係。袁立勳说,该剧从去年底开始策劃,恰在半年前太太生了一场大病,最近仍在康复中,“我对於夫妻关係的爱别离有了切身感悟,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感恩度过这次危机。”面对近月来香港紧张的社会状况,他对如何放下仇恨感触良多,要化解衝突就需要“化解有时”,也要个人修身。
倪秉郎早年凭藉《廿三楼.搞笑友》、《罗生门》分别夺得第五及第六届香港舞台剧奖的“最佳男主角”,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资深电台节目主持人。他笑言心中始终有团“戏剧之火”,时不时就想过过戏瘾。倪秉郎形容阿难尊者是智者,他是佛祖的护法,凭着出色的记忆力将佛祖的一言一语谨记无误,整理成为佛经,这对於佛学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佛经中出现“如是我闻”,“我”即是指阿难。“虽然我是天主教徒,自小受洗,平时亦喜欢读禅宗故事。佛学不仅是宗教,也是哲学,很多哲理是相同的。”一直教授太极的倪秉郎表示,从太极修炼的静及定,对饰演阿难尊者一角上有帮助,能揣摩得到高僧的心境。
青年演员 载歌载“武”
艺术与宗教向来紧密联繫,近年艺坛亦出现不少以宗教为题材的创作。袁立勳说,早在三十年前,英国导演Peter Brook已改编过印度史诗巨作《摩诃婆罗多》,以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呈现深刻印度哲学思想,角色鲜活,演出即使近九小时,无碍它成为跨文化戏剧作品的典範。他认为中国佛教仍有许多文化符号有待挖掘。
说起这次埋班,袁立勳大讚倪秉郎是好声好戏之人,“他做了多年的电台主持人,声音动听,念经时容易令人入心入耳。最重要是他很有气场。”他说,今次五场演出中,其中有一场将在内地5G直播。考虑到知名度,倪秉郎推荐李彩华,她凭电视剧《回家的诱惑》在内地走红。“她本身是基督教徒,最初亦有内心挣扎,经与教会分析剧作内容后,她终认为并未牴触个人的宗教信仰,便答允演出是次作品。”而李国祥早年凭藉《余情未了》等金曲在内地积累不少人气,他五年前考取了催眠师牌照,帮情绪有问题的朋友做谘询,他从中获得的经验,冀透过戏剧让人知悉。
此外,《恒河经变》还糅合武术、歌舞表演,前者由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姜博凯担当,后者由阮芷萤、周子恩、吴咏儿等多名演艺学院毕业生演出。袁立勳希望,这能为年轻艺术工作者提供展示平台。
演出门票现正於购票通(www.cityline.com)发售,详情可电二一一一五三三三。
部分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