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大公报资料图片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点零分零秒,五星红旗在香港冉冉升起,满城欢呼,《东方之珠》的旋律轻轻唱响,香港市民热泪盈眶。香港準时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性的瞬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起,中英双方谈判了整整十六轮之久,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都在薛晓路导演的《回归》中得以呈现。\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
[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
\&\&
国庆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即将於九月三十日上映。影片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等七位导演合力打造,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难以忘怀的七个历史瞬间,唤起全民回忆。其中由薛晓路执导的《回归》,还原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的盛况。
为争2秒苦谈16轮
在与祖国分离了一百五十四年后,为了保证香港分秒不差地回归祖国怀抱,无论军人、警察,还是普通香港市民,内地与香港两地同胞同心协力,分秒必争。
对於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交接仪式总指挥安文彬来说,他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五星红旗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在香港準时升起,让香港準时回归祖国,而这却成为了中英双方谈判最大的分歧所在。
英方代表坚持要在七月一日零点零分零秒降下英国国旗。安文彬坚信主权回归务必分秒不差,他坚持英国国旗必须要在六月三十日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五十八秒降落。
为了这短短的两秒鐘,双方鬥智鬥勇,进行了十六轮艰苦的拉锯式谈判。而这一切也首度被薛晓路导演搬上了银幕。谈判桌上,中英双方代表虽言语间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有千斤重担,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代表着各自的国家。片中短短几个镜头,展示了谈判桌上的波谲云诡,也塑造出一位立场坚定、态度强硬的中国外交官形象。
一百五十四年的血脉分离,内地与香港同胞都不愿多等待一秒。也正是因为无数如安文彬一样幕后英雄的努力,才保证了五星红旗在七月一日零点零分準时在香港升起。
再现三军仪仗队风采
导演薛晓路以回归仪式筹备前后几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再现了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归这一重大时刻。他们是中方外交官、仪仗队军人、香港警察、鐘表师傅,身份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在七月一日零点零分準时升起五星红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竭尽全力,只为保证香港回归“一秒不差”。
为了还原这一莊严的历史时刻,导演薛晓路邀请了时任交接仪式升旗手的朱涛作为升旗部分的总指挥和顾问,指导杜江、朱一龙等演员。在他的指导下,演员们除了训练走正步、升旗这些基本动作,小到下巴、仰头的角度也会被逐一纠正。功夫难负有心人,当杜江、朱一龙等人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顿时显得莊严肃穆而英气十足。
为了保证香港準时回归祖国怀抱,香港各界同胞同样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片中,惠英红饰演的香港警察始终站在回归谈判和仪式的第一线,确保万无一失。但当所有人都能在电视前见证回归这一历史时刻时,他们仍需在场馆外坚守岗位。而任达华饰演的鐘表师傅,为了将回归仪式执行总指挥的手表调至分秒不差,不眠不休,分文不收。当五星红旗升起、警察们纷纷换上“香港警察”的新帽徽,这一刻香港街头尽是因激动哭红的眼、涨红的脸,这一夜注定无人入眠。
《东方之珠》唤醒回忆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彷彿都说出你的尊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交接仪式结束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很多人脸上有笑、眼裏有泪。百年的血脉分离,两地同胞都已等得太久。
有网友表示在看过这段预告片后已深受触动,回忆一九九七年还在上小学的自己与全家人守在电视前看交接仪式,“忍不住跟唱国歌”;更有不少网友表示看到预告片尾“香港,我们永远在一起”时忍不住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