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女诗人、作家,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生,现为香港国际创意学会主席、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理事长、华夏民族文化教育基金会会长、《华星诗谈周刊》主编。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五年,出版诗集《伊甸园的季节》、《舞吧!洛》、《捨了半生捨不了你》等,参与筹办过多场大型文学活动,如二○一五年“国际诗人笔会”,担任二○一八年“两岸四地诗歌高峰论坛”的总策劃及大会主席,荣获“第十六届国际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等。
【大公报讯】记者刘毅报道: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範畴的候选人何佳霖,希望能在成功当选后,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樑,令不同派系的文学爱好者都可以互相融合,共同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
文学家需要被社会关注
何佳霖直指:“香港需要一个文学馆,香港和本地南来作家,甚至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的香港文学创作者及其作品都应一起被收录在内。”她希望香港文学可以百花齐放,不排斥外来文学创作者,“他们都在为本地文学的繁荣而努力,都在香港留下了脚印。”
何佳霖的政纲强调“包容”,她说:“文学是作者对於生活和情感的思考,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不论是什麼样的派别,什麼样的声音,都可以融合,而不是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憎恶和轻视。”在她看来,香港文学界需要的是本地作家和南来作家之间更多的了解和沟通,“大家都是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学根基,只有增进了解,才能消除隔阂。”
“香港艺术发展局不是为部分人服务的平台。”何佳霖说。她认为,计劃的审核人和申请人之间不该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自觉卑微”,故而会在当选后,亲自落到基层了解文学创作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或是设立一些文学创作计劃,以文学水準衡量,而不是用派系来分好坏,“我诚挚盼望,可以用社会资源帮到真正有需要的文学创作者。文学家是关注社会的群体,但更需要被社会关注。”
倡读文学收穫爱与平和
日前,有人在香港艺术发展局选举论坛上,用政治议题攻击何佳霖,何佳霖回应:“文学可以包含政治,但政治不该成为文学的导向。小部分人利用平台搞‘革命’,认为部分候选人的政治观点会影响当选后的评选选择,去假设一些未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必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不会去按照阵营或是创作类别或题材进行取捨,更不会去阻止粤语文学的发展。”
香港连月的暴力衝突令何佳霖心痛不已,她说:“部分激进的示威者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迷失了自己,既不认真了解历史,也缺乏国民身份认同。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完全没有伤疤没有遗憾,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与爱同行,与问题同行。事实上,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生活在这裏的人更应有包容的视野和文明的胸怀。倘若他们可以多看看历史、更多的热爱文学,多些创作就会少了很多暴戾,收穫更多的爱与平和。一个城市高贵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心。”
何佳霖最新创作诗集《捨了半生捨不了你》,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中的“佛系”、超然以及对人性思考的深刻,非一般人可以达到。在她眼中:“大家都生活在娑婆世界,善恶美醜兼而有之,沟通才能增进理解,也只有沟通才能增加对未来的信心和新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