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雪拥蓝关道 义重岭南人 ──韩愈、苏轼贬官广东遗事

2021-04-28 04:2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东晋《曹娥诔辞》卷(局部),上方有韩愈存世唯一墨迹:“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唐代中后期开始,广州因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前沿,设海关专员“市舶使”、“市舶司”,俨然“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也。”(晚唐广州司马刘恂《市舶录》)但岭南气候炎热、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落后。唐代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宋代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前后有数百位犯错误的官员贬官岭南。高高在上的朝廷大员骤然下放天涯海角,首先是精神上的打击,其次是当时条件下一路艰辛磨难。实际上到了岭南,他们受到当地吏民百姓的崇高礼遇;淳樸厚道的岭南人民,对他们中为岭南发展作出贡献的,铭记在心、百世传颂。\姜舜源 文、图

  两谪岭南皆大雪

  韩愈(七六八至八二四年)是唐宋贬官岭南对当地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韩愈字退之,祖籍古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为古文(散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和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贞元十九年(八○三年)十二月,在监察御史任上,因检举京兆尹李实瞒报关中旱灾,被德宗贬岭南连州阳山县(今属清远市)令,至二十一年(八○五年)二月顺宗大赦,调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在阳山度过一年又两个月。十四年后的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年)正月,因反对国家宗教狂热和迷信长生不老,谏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入皇宫,已任刑部侍郎(副部长)的他上《论佛骨表》,被宪宗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工作八个月。

  韩愈两次贬官岭南,都是出长安东南蓝田关,走通往东南地区的商(商邑,今陕西丹凤县)於(於中,今河南内乡县)驿道,南下江陵转梅关古道,经韶关进入广东;两次都是大雪封山,一路艰难险阻。

  第一次是十冬腊月,其《南山诗》说,过了蓝田关,天晦雪暗,路上人仰马翻:“初从蓝田入,顾盻劳颈脰(脖颈)。时天晦大雪,泪目苦矇瞀。峻涂(途)拖长冰,直上若悬溜。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到达江陵时,临近年关,路上车马绝迹:“商山冬季月,冰冻绝行辀。”(《谪阳山以十二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

  第二次新年刚过,其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家眷紧跟着也被遣送潮州,女儿病死途中,葬在层峰驿:“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韩愈《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

  “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期间,韩愈先是受到贬为连州司户的王仲舒的款待,邀请他与当世高僧灵师作客“賔馆”,“接宿穷欢妍”。接着拜访此间“逐客三四公”,其中韶阳李太守,“得客辄忘食,开囊乞缯钱”;还拿出自己的履历表,推心置腹,同命相怜:“手持南曹叙(类似官员履历表),字重青瑶镌。”(韩愈《送灵师》)与当地高僧景常、元惠等高僧也交往密切。

  韩愈在阳山引进中原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及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大兴教化,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修《新唐书.韩愈传》时,没有铺叙他在任上推行了多少德政、做了多少好事,只说当地百姓对他的爱戴:“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他遗爱在民,很多老百姓生了孩子,用韩来作为孩子的名字,表达仰慕并以他为榜样。这好比如今说的“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信之深,思之至”

  第二次贬官潮州时,韩愈已经德高望重、誉满天下。他的学生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称,他不但不像有的“大官谪为州县”后牢骚满腹、消极怠工,“簿不治务”,反而是“若以资迁”,视作升迁,更加努力工作。在潮州八个月,办学、驱鳄、释奴、兴农、治水,为民做好事、做实事唯恐来不及。比如当地州学荒废日久,刺史、县吏不亲自教学,年轻人求学无门,唐开国百余年来未出一位进士、明经。於是选拔德才兼备的赵德当老师,安排他摄海阳县尉,列入县衙编制,专责州学教育生徒;同时“出已俸百千”,作为办学经费和补贴学生伙食费。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使当地读书蔚然成风,民风由强悍演化为文雅,开了“潮州文化”先河。

  韩愈在潮州树立了为官一时、造福一方的榜样,继任者“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韩愈逝世后,潮州士民在刺史公堂后为韩文公立庙,早晚三餐祭奠,尤其是遇水、旱、疾疫灾害,都前来祈祷韩文公显灵解民倒悬。宋元丰七年(一○八四年),诏拜韩愈为“昌黎伯”。老百姓出入公堂衙署祭祀不便,几任太守奏请朝廷批准重盖新庙。到元佑五年(一○九○年),朝散郎王君涤出任太守,终於在韩愈离开潮州二百六十多年后,在城南七里建成新庙。这就是如今潮州韩山笔架峰下韩文公祠。

  王太守请远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的大文豪苏东坡(一○三七至一一○一年)撰写碑文。苏轼说:有人可能以为韩文公谪於潮州不满一年,地下有知,并不会眷恋此地。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了解当地情况发现,人们一直怀念韩文公,“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庙祭香火不断,好像看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焄蒿(香火)悽怆,若或见之。”因此一下笔就感慨:“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潮州人把韩愈驱逐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韩渡”,当地的母亲河称“韩江”,潮州城的主山称“韩山”,甚至妇女的头巾也称“韩公帕”。如今潮州市区有“昌黎路”,“昌黎旧治韩文公祠”、“景韩亭”,有“韩山师範学校”、“昌黎小学”等。正是:“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父老相携迎此翁”

  历史巧合的是,四年后的绍圣元年(一○九四年)十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是唐宋知名度最广泛的岭南贬官。与韩愈不同,他在惠州是被投閒置散度过三年,不许过问政事。纵然如此,当地“吏民相待甚厚”(《与陈季常书》)。他大致是沿着梅关古道南下,在韶关、广州都受到款待。行舟到清远县,当地顾秀才就给他讲述惠州风物之美;十月初二日抵达惠州,士民倾城出动。其诗《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记抵达情景:“髣髴曾遊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一进城就感到宾至如归,彷彿回到故乡;再看当地人,根本不在乎他何错之有,父老乡亲久闻大名,扶老携幼湧上街头一睹尊容,并争相拿出家中美酒“万户春”款待他;接着安置他住进东江、西江合流处的风景名胜合江楼,简直是人间天上:“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癡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寓居合江楼》)知州詹範则不时邀约一起喝酒,苏轼留下《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诗聊复和之》等,“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他也礼尚往来,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有一次从故吏、弟媳妇等亲朋好友那裏集资,请乡亲们大宴三日:“探囊赖故侯,宝钱出金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西新桥》)惠州的灵山秀水与丰富物产,真令他这位四川人乐不思蜀:“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珠崖从此破天荒”

  朝中政敌见不得他在惠州过得如此滋润,绍圣四年(一○九七年)四月,六十多岁的苏轼再被贬海南儋州三年。他在儋州讲学,为海南接续中原文化的文脉,播下读书的种子。曾赠士子姜唐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许诺等他中进士后续写全诗。不久姜唐佐成宋代一百多年来海南第一位进士,但东坡先生已於北返途中过世。元符三年(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东坡居士渡海北还,吴子野、何崇道、颕堂通三长老,黄明达、李公弼、林子中,自番禺追饯至清远峡,同遊广陵寺”(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带着岭南人的深情厚谊踏上人生归途。从此岭南文化日益发展繁荣,汇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作者为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ISO 34300历史纪年国际标準中国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