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人文历史/毛泽东与故宫博物院的故事

2021-08-02 04:23: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日,毛主席在北京紫禁城西北角楼。\新华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新中国开国领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精湛造诣,因而深沉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使他们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期,都能看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也因此,他们始终以中华传人自勉、以保护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对中华文明结晶和宝库的故宫博物院,倾注了厚爱与信任。\姜舜源(文、图)

  一九一一年,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一九三五年,毛泽东著《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平津战役 保护故宫

  一九四八年底,辽沈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同时围攻北平。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和孤立了北平,完全可以克敌制胜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故宫,保护北京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决策。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积极准备攻城部署给平津前线总前委聂荣臻等负责人的电报》中指示:“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蹟。你们务使各纵队首长明瞭并确守这一点。”

  毛泽东曾风趣地把进北京城比作“进京赶考”。毛泽东的命令,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人,自觉肩负起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大任,付出再大代价,也要保卫故宫和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一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首先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这两部保护历史文物的法令,接着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令。

  毛泽东与故宫博物院有一段特殊渊源:故宫博物院创始人、首任院长易培基,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国文老师、最敬重的师长之一。易培基任该校校长期间,除聘请毛泽东担任该校附属小学主事(校长)以外,还支持湖南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新民学会,学校每年拨款五百银元作学会的活动经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说:“易培基是我的恩师,他是个好人啊,帮过我好多忙。”另外,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曾随其恩师杨昌济到京,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北大校舍即今故宫神武门东的五四大街“红楼”,毛泽东当时住在景山东街吉祥所胡同。一九三六年在延安,毛泽东曾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起故宫留给他的美好记忆。

  获赠文物 直拨故宫

  故宫博物院有一些文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收藏家,以呈送毛泽东的名义捐献国家的。毛泽东都是当即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直接转送文化部文物局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像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所献唐代李白《上阳臺》帖;但有一些是友人送给毛泽东的礼物,只要是文物,毛泽东就指示送交故宫博物院,像“船山学社”友人姚虞琴所赠王船山手迹《双鹤瑞舞赋》、友人蒋泽霖所赠清初钱东壁临《兰亭十三跋》。

  《上阳臺》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传世唯一手迹,书风纵逸奔放,笔墨苍劲古朴,字形厚重变幻,笔意连绵不绝。

  王船山,即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湖南衡阳人,船山是他的字或号。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学风和思想路线,就是在继承和发展王夫之等古代思想家基础上提出的。清初南方各地抗清复明斗争此起彼伏,王夫之作《双鹤瑞舞赋》,对“三藩”之一定南王孔有德之婿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胥匡中夏”寄予支持和期望。姚虞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浙江余杭人,早年在长沙研究王船山学术思想。毛泽东早年在长沙时,也曾在“船山学社”研求学问,因此二人是社友。日寇占领期间,姚虞琴以卖画为生,画兰不带土,以寓国土沦陷之意。新中国成立使他欣喜万分,将自己珍藏的这件寄托爱国思想的墨宝,交由友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叔通先生转赠毛泽东。

  毛泽东接到这件法书,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日交给了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他在给郑振铎的信中说:“据云此种手迹甚为稀有,今送至兄处,请为保存为盼!”十二月十日,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致信,“主席:你写给郑振铎局长的信及王船山墨蹟一卷,均早收到,……墨蹟已请专家鉴定,确係真迹。现已将此卷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以备陈列。”随手写成的信件,没有官样文章;主席交下的东西,竟也要鉴定。领袖与部下之间没有距离感。十二日,主席在这封信上批示道:“此物似乎只可收藏,不必陈列展览。”希望不要宣传自己。

  三临城上 流连往返

  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中央保卫局给故宫博物院保卫科一个电话,通知说毛泽东要来故宫。不一会儿,两辆小汽车开进了故宫神武门。毛泽东从小汽车里走出来,身着灰色呢子衣服,脚穿白底布鞋,手拿一根小竹竿,就上了神武门东蹬道。登上神武门城楼,见到城墙上长的苜蓿草时说:“这是苜蓿吧,是好东西。”另据故老相传,故宫的苜蓿是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元大内时,由蒙古草原引入北京的。在神武门城楼上,毛泽东浏览了故宫全景,然后沿城墙向东走去。经过东北角楼,转而沿城墙向南,来到东华门城楼,在那停下来休息。毛泽东和同行的同事及陪同的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一边吃橘子,一边交谈。毛泽东问了院里机构设置,各部门分工情况,又问韩炳文的文化程度,当听到他是小学文化,毛泽东鼓励说:“那还要好好学文化呀!”走到午门,毛泽东参观了设在那里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文物展。此次参观前后为两小时五十五分钟。从午门城楼下来,天色已晚,他向大家挥手告别,乘车返回中南海。

  隔了一天,五月十九日下午,毛泽东又来到故宫,车进午门,登上午门城楼,继续参观午门城楼内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前后历时一小时三十分钟。

  五月二十日下午五点,毛泽东第三次来到紫禁城,车进神武门,由神武门西蹬道登上神武门城楼,沿城墙向西走,至西北角楼。毛泽东在此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毛泽东满面笑容,眺望紫禁城宫殿。此时夕阳西下,琉璃瓦顶金光闪烁,红色宫墙流辉四溢,景象浩瀚壮观,诗人毛泽东定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从西北角楼向南,过西华门,经西南角楼,从午门城楼下来时,已是晚七点。他还想参观宫殿之内和文物展厅,但由于当时院内没有照明设备,没能继续参观。后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专门准备了灯笼等照明设备,向主席办公室去电话,欢迎主席在任何时间来故宫。然而,从那以后,毛泽东再也没有时间来故宫。

  礼尚往来 得益前贤

  毛泽东给故宫送藏文物,也向故宫借阅书画,每次借阅,都有清单,并及时送还。逄先知在《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文中回忆,毛泽东酷爱字帖,让秘书把他所有的字帖都集中起来放在身边,“除了买字帖供毛泽东观赏,我们有时还到故宫借一些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一九五九年十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二十件字画,其中八件是明代大书法家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傅山、文征明、董其昌等。”故宫至今保存着两份毛泽东借阅古书画的目录,一次是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三日,由中央办公厅陈秉忱经手,借阅书画二十件,这与逄先知的记载相符;另一次是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由田家英接洽办理,借阅书画二十六件。这两次所借均为明清两代名人佳作。毛泽东于绘画,喜爱山水花卉;于书法,喜爱草书,其草书作品大气磅礴,深得历代名家之神韵,而又体现出伟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结出的文化硕果。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