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纸上戏台》 再现粤剧百年变迁

2023-01-14 04:24: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纸上戏台——粤剧戏桥珍赏(1910s-2010s)》,岳清著。

  《纸上戏台》是香港文化研究者岳清的著作,书中概括1910年至2010年间的戏桥,为粤剧研究者及怀旧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粤剧史见证。粤剧戏桥不仅具有宣传剧目及演出的功能,更是一种感知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生命力的重要媒介。本书分六大主题,内含清末民初至今约一百份珍贵戏桥档案,涵盖港澳、两广地区,乃至东南亚及北美等海外华人社区,涉及戏院、戏班、剧目、名伶、广告、装饰诸多维度,是一部集粤剧表演、广告宣传、图文设计的百年变迁之作。\大公报记者 刘旅程

  百多年前,粤剧随着第一批中国移民的脚步来到北美洲。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三藩市、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及纽约等地的华埠,喜欢粤剧的人不计其数。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民俗中心的档案记载,第一个抵达美国的粤剧剧团“鸿福堂”,于1852年开始在三藩市演出,其后相继有6家戏院开张,规模最大的大舞台戏院和大中华戏院,均有700多个座位,粤剧折子戏、长剧,几乎每天都在轮番上演,成为早期移民的精神支柱。在美国1920年代便有男女合班,而香港直到1933年才有男女合班。

  珍贵戏桥重见天日

  至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亦因华裔人口的广泛支持,每于酬神节庆举办神功戏,令粤剧有发挥机会。薄薄的一纸戏桥,随着年月飞逝,很多剧团、很多名伶已经被人淡忘。本书会以各地文化、设计概念、名伶留影、粤剧传承、消失的戏院、票价变迁的角度,去追寻戏桥隐藏的小故事。

  作者岳清对大公报记者表示,能够完成这本书,得益于各个机构、收藏朋友的协力帮忙。因一封电邮探问,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辖下粤剧图书馆的职员张桦,果断地答应无偿协助,先是允许使用该馆的戏桥藏品,后来更加电邮400多张图片过来,全是1970-2000年代的戏桥,慷慨地给作者作研究之用,令他受宠若惊。从该馆的网页介绍知悉,当中1950-1960年代的大量戏桥,是前辈花旦秦小梨逝世后,其家人把她多年来的珍贵私人藏品,赠予该馆收藏。使我们了解到她过往在星马一带、美国等地演出的概况。她无私的奉献,让后辈便于研究分析。

  收藏家朱国源,收藏了过千张戏桥,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这些外人或许视为废纸的戏桥,却从每张戏桥中的戏班、演员、剧目窥见当年剧场的变迁、演出之习俗、剧目之安排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是可以拼凑出来的粤剧发展史。他说:“这些戏桥就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展示万千生态,是活着的粤剧史见证。”

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