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1/侨批的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

2023-05-26 04:24:4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33年,外洋万乘寄潮汕母亲的侨批。他在批中关心母亲:“兹际寒冬时节,望祈尚养千金。”

  “钱2,我在”,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本周三(24日)下午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揭幕仪式上,变身超级讲解员,向参观展览的来宾和市民介绍:“‘钱2’的意思,是寄两块钱,‘我在’是报平安。文字极为简短,是因为当年很多海外华侨不识字,寄钱给家乡亲人时要请人代笔写一封‘侨批’,代笔费按文字长短计算,有点像后来发电报按字收费,所以尽量简短扼要。”\郭一鸣

  “侨批”俗称“番批”是指当年海外华侨(俗称“番客”)和家乡亲人联络的一种方式,汇款和家书合二为一。资料显示,侨批盛行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期,广东、福建和浙江部分地区都开设不少侨批局,承接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侨批生意。潮汕一带海外华侨众多,早在道光年间,汕头已设有侨批局。与侨批相关的一个特别职业叫做“水客”,就是经海上把华侨的钱财信物带到国内的人,套用现代概念,当年的“水客”就是跨国物流从业员。持续一个多世纪的侨批现象,直到1970年代,所有海外汇款到内地全部经由中国银行办理,侨批才完成其历史使命。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侨批”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文化展首次走出境外

  汕头是著名侨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展开侨批文化研究,收集自19世纪初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逾10万封侨批,并设立侨批文化展览馆,两年多前,国家领导人视察汕头时曾经到此参观,称赞“侨批纸短、家国情长”。这次汕头市政府和香港汕头社团总会在本港举办侨批文化展,是侨批文化首次走出境外。展品除了大批珍贵历史图片,还有一百多封侨批原件,当中不乏百年珍品,还有两封特殊的侨批,一封是五十年代由马来西亚砂捞越寄给潮安登隆都高义乡的侨批贴有邮票,揭开邮票露出“港币四十元”字样。另一封寄往潮安江东都柚园村的侨批有“附饼干壹佰块”字样,讲解员说,因为当年东南亚一些国家“排华”,华侨不敢公开寄钱回家乡,但割不断亲情,唯有采用“暗批”的办法,用邮票遮盖金额、用饼干暗示现金,这是民间智慧。总之,过番人把对家乡亲人生计的责任扛在肩上,无论在海外多么艰难,正如一位华侨所写:“一息尚存,侨批断无中断之理”。

  周三展览揭幕仪式上有一位主礼嘉宾问,侨批为何不叫侨信,“批”字何解?这个问题有意思,有一种解释说闽南话称信为“批”,有专家指“批”是语相通、俗相同的闽南和粤东侨乡人及其海外乡亲对“信”的习惯叫法。笔者母语是潮州话,与闽南话同源,但读不出“信”和“批”两个字有相近之处,而且信从言,批从手,没有关连。请教方言专家林伦伦教授,他说出另一个版本:有人说词源是西班牙语的post,印尼的福建人先翻译为“批”。总之这里面有学问。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生前非常重视侨批文化,题写“海邦剩馥、媲美徽学”八字,把侨批文化中诚信的意义和徽商的契约精神相提并论,海外寄批一诺千金,从未听闻寄侨批出现失误,这种无形的合约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百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但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学生现场体验侨批制作

  揭幕仪式当天吸引很多市民参观,也有西人对展览感兴趣,有中小学老师带领学生前来参观,小朋友在现场模拟当年老一辈写侨批的做法,在特制的明信片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投进一个特制的邮筒,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时光不会倒流,历史应当铭记。笔者从今年年初在汕头首次参观侨批展览,到参与筹办本次在香港举办“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汕头侨批文化艺术展”,深深感受当年华侨在海外谋生之艰辛,以及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责任。侨批是中国人重视亲情、热爱故土的最佳写照。侨批也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等等的珍贵档案。本次展览时间由即日起至31日。 图片:大公报记者刘旅程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