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研讨会暨《新时代下的香港发展》新书发布会”举行

2023-07-04 19:20:10大公网 作者:毛丽娟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3年6月29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庆祝香港回归26周年研讨会暨《新时代下的香港发展》新书发布会,来自内地与香港政界、学界、商界等的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下的香港发展这一主题,就香港新田科技城建设、香港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香港人才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香港与内地法律规则衔接和跨境养老等问题深入讨论交流,共同为推进香港高质量发展、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言献策。会议由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文雅靖博士、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交流与合作部副部长刘志杰主持。

记者毛丽娟摄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郭万达介绍了《新时代下的香港发展》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过程,并就香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在演讲中指出,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香港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随着香港国安法实施和选举制度的优化,“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充分落实,香港出现新气象,特区政府展现新作为。当前,发展成为香港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特别重要的主题,是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围绕香港发展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不可替代,要继续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要着力巩固香港金融、贸易、航运、专业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大力提升香港创新科技、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大局。在此基础上,郭万达就新时代推进香港高质量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香港长远规划与国家战略对接,实现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发挥香港国际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加快香港“新型工业化”和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相结合,支持香港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强链”“补链”,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来港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发挥香港接轨国际规则的独特优势,主动融入大湾区,加快规则衔接、要素流动,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拓展香港辐射范围和发展空间;四是推进香港深化与大湾区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的合作,加强与大湾区特色平台的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水平;五是提升深港合作水平,加快深港“双城三圈”建设,以深圳口岸经济带全面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推动深港合作升级为“研造一体,融合发展”的4.0版本。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客座讲师朱兆麟演讲的题目是《香港新田科技城的展望与挑战》。他提出,影响新田科技城等区域发展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项目碎片化、地区碎片化和管治碎片化。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建设新田科技城,目前已在收地、成立咨询委员会和筹备建设办公室等方面取得进展。上个月发展局发布新田科技城发展大纲,采用直接批地给科技界龙头企业,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和热议。如何借鉴其他成功经验,像上海引进特斯拉从规划、生产到投入市场只用1年左右时间的模式,值得思考。去年5月立法会讨论了制定全盘工业蓝图,发展局也在创科用地规划创新了举措;过去也有不同关于科技的片区政策出现,但是大型或者说全球性的品牌并没有在香港诞生。新田科技城在创新引进新的东西时须考虑如何避免利益冲突的出现,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建立选拔机制,咨询业界意见并及时公布企业落户计划,为新田建设一流科技城提供更多思路思考。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演讲的题目是《香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路径研究》。他认为,香港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的发展经验来看,先进制造是创新的土壤,是就业的支撑,是经济稳定增长和保持韧性的重要保障。尽管面临土地、企业、产业链、人才等方面的挑战,香港仍然具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独特优势,比如基础研究、国际资源、金融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等。具体发展路径而言,香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产业选择,除了基于香港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也要基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需求进行布局。二是产业链位置选择,在0-1、1-10和10-100等环节开展近中远期谋划。三是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活跃风投创投市场。四是优化政府研发资助体系,加强对企业研发定向支持。五是导入内地资源,包括链主企业、产业人才等。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演讲的题目是《香港金融中心如何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认为,随着香港社会恢复稳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在2023年第3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位居全球第四,但香港也面临着内外部多重压力,外部压力包括机构外流、美国打压和新加坡竞争激烈等因素,内部压力包括金融规模指标如金融增加值被内地城市北京、上海赶超的挑战。然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仍不可替代,如简单税制、普通法系、资金进出自由等。当前,金融中心呈现出“两超多强”格局,亚洲之内还没有经济实力与纽约、伦敦相匹配的金融中心,因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提升能级,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第三极。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明确把香港建设成为“中国的全球金融中心”;二是支持香港围绕“国家所需、香港所能”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三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允许大湾区内地金融机构利用与在岸账户隔离的特殊账户等机制安排,直接参与香港离岸金融业务。

  深圳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法治教育督导委员会工作小组成员、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善端律师演讲的题目是《内地与香港法律规则衔接实施路径》。他认为,跨境规则衔接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我国涉外法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内地与香港法律规则衔接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意义。在“一国两制”之下,内地的法律制度是具有高度大陆法系特征的制度,香港则是非常典型的普通法法律制度,从而形成典型的大陆法与普通法的反差,这种反差一方面导致了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法律规则衔接工作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两地之间的法律规则衔接工作所取得的任何成果对香港的工作都是具有高度的参考和示范价值。他认为,两地法律规则衔接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包括:一是借鉴欧盟的经验,设立类似海牙会议的常态化、专业化的工作机构,建立专业性工作主体,由专职的专家开展专题性研究,解决各种法律规则不衔接的问题。二是培养具有内地和香港双边法律知识结构的人才,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长远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工作。

记者毛丽娟摄

  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陈锦云演讲的题目是《香港最新人才入境政策与高等教育融入湾区》,他首先介绍了香港高等教育、特区政府人才政策的最新发展。他分析认为,香港高校大学的QS排名比较稳定,国际组织对香港高校最为认可的是国际化程度,包括师资国际化和论文的国际化等,但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力还有所欠缺。香港推出的人才政策,对吸引人才产生较好的效果。如“高才通”计划,香港政府公布数据,到4月30日为止,有23000人申请,已经批出17000人,其中有10000人获批进入香港。“优才计划”2022年申请量只有2800个,到2023年一季度已达到2000人。以上申请中主要来自内地。他建议:一是支持内地跨国大型科技企业在香港布局,留住本地科研人才;二是探索人才共享;三是支持香港高校在河套地区布局,吸引全球科创人才等。

  香港岭南大学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石琤演讲的题目是《香港长者跨境养老的困境与出路》。她认为,目前香港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本地安老服务严重不足。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地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联系紧密,在内地政府及香港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湾区跨境养老是破解僵局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跨境养老仍面临香港医疗和养老福利不可携、医疗服务规则衔接不足、缺乏获得可靠信息的途径等问题,未来解决跨境养老的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协助有意向在大湾区养老的香港居民尽早在内地确立社会保障及医疗服务权利,令其在大湾区跨境养老时仍能享受相关的公共福利。二是探索协助跨境养老人士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及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社区的途径。三是搭建一站式共享信息平台,为大湾区养老安排及规划提供信息。四是研究在大湾区为香港长者建设养老村的可行性。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黄晓琳在自由讨论环节中提出,香港未来要高质量发展,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先要在思想上破局。香港和内地,在思维习惯、关注重点、合作优先次序,都不尽一致。需要参与双方在合作酝酿阶段就深度交流、思路互碰、共寻方案,寻找最大公约数;其次,香港应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完善管治架构,构建自身激励机制,夯实自身基础,支撑自身方方面面的发展,更好推进与内地合作。

记者毛丽娟摄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作会议总结发言。他认为,深圳过去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推动深港协同合作,《新时代下的香港发展》将香港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特定主题是一大亮点。聚焦香港发展,从路径看更要聚焦香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北部都会区300平方公里的背景下,香港科技城11平方公里,其中河套不足1平方公里。如何在1平方公里内进一步推动开放,可能是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他建议深港联手建设“河套科创自由港”。围绕深港双方在政策、问题、障碍、堵点,点对点解决,推动深港科技创新要素的便捷流动、跨境流动到自由流动。如技术推动实现科研人员、企业人员“无感过关”,科研设备边界通关,科研资金便捷流动等。他认为,河套科创自由港应突出目标导向,基于实现目标的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设计;应突出系统思维,统筹规划,着力营造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河套科创自由港建设,为香港新田科技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力推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