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文学 > 正文

黎紫书:偏隅地 马华事

2023-09-04 04: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黎紫书是当下最受关注的马华作家之一。\受访者提供

  今年8月5日起,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作家黎紫书在北京、西安、成都、广州、上海、杭州、南京七座城市共进行九场“文学在路上”中国行活动。作为最受关注的马华作家之一,黎紫书近日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坦言,尽管马来西亚处于华语世界的“边陲”,中文创作条件匮乏,缺故事、缺发表园地、缺出版机会,甚至也严重缺乏读者,但是偏隅地,马华事,也能写出超越国境疆域的作品,打动中文世界。对于她个人而言,则已不恋栈于文学奖照射下来的高光,而将文学认定为终生志业。\大公报记者 张 帅

  黎紫书来自的马来西亚,从十九世纪初开始成为英国殖民地,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方宣告独立。华人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开始,到马来西亚独立前后,人口已超过四百万。不过,马来西亚有复杂的种族、文化背景,马来人、华人还有原住民等不同族裔之间的关系微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甚至出现了以排华为诉求的“五一三”事件,华人地位大受打击,华社、华校、华语都沦为被压抑的对象。

  华文文学只占断崖之地

  “在一个中文被挤到主流以外的国度,华文文学土壤只占断崖之地,先天不足,后天也被国家蔑视,缺乏社会支援,仅凭着华团和纸媒办的几个文学奖苦苦支撑。”黎紫书介绍,最初选择写短篇小说,是因为在马华贫瘠的文学环境里,没有写长篇小说的传统。很多文学奖只有短篇小说竞赛单元,没有长篇小说。

  黎紫书指出,马华文学创作不仅缺故事、缺发表园地、缺出版的机会,甚至还严重缺乏读者,绝大多数写作者都把创作当兴趣经营,在文学世界的边缘当个“知足常乐”的马华作家。相比而言,很羨慕内地的作家,有写不尽的故事和题材,而且有非常大的市场和读者群来支撑文学的发展。

  “吾若不写,无人能写”

  马华文学多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几乎都由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等留台作者一手包办,其中李永平、张贵兴都来自东马婆罗洲,他们写的长篇大多以东马热带雨林为背景,黄锦树也写了多年的雨林和橡胶林。

  黎紫书称,比起这些久负盛名的马华小说家,她的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在出生时,老家怡保已是个没落的锡矿之都,她的成长背景中大半时间待在马来西亚,与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都很不一样,这也使得她对马来西亚的认知和记忆,对生活在这国土上的人的了解,以及所怀抱的希望,也和他们十分不同,所以她相信,“这世上会有‘我若不写,以后也不会有别人能写’的小说”。

  2010年推出的《告别的年代》是黎紫书的第一部长篇,于她而言是“一次练习”,试着摸索长篇小说的各种写法,而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是当前她最满意的“吾若不写,无人能写”的作品。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也评论《告别的年代》有意向“五一三”事件致意,但只能作为不痛不痒的“告别”,《流俗地》则代表了黎紫书创作重要的转折,虽是匹夫匹妇、似水流年的故事,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国族大义那类问题早就在穿衣吃饭、七情六欲间消磨殆尽,或者成为晦涩怪异的执念。

  《流俗地》写成后,多位作家和出版人在小说中都读到了不尽相同的“好”,小说也在内地受到读者追捧。黎紫书称,这多少说明她的想法是可以成立的:尽管写的是偏隅地、马华事,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但无碍马华作者写出超越国境疆域的作品,打动整个中文世界。

  反璞归真不再炫技

  一个个接连获得的文学大奖,正是黎紫书打动中文世界的证明。她曾连续多届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在内地、香港、台湾亦屡获文学大奖。

  不过她坦诚告诉大公报记者,年轻时孜孜于参赛,想要出头,写的多数小说都隐含最世俗的计算,多方揣度评审口味,知道他们想要在文学奖中读到什么,比较专注地钻进“得奖体”的创作里面。而如是者约莫十年,自己终于不再恋栈文学奖照射下来的高光,而将文学认定为终生志业。

  “无论有奖没奖,我终究要写下去”。黎紫书称,写作已转化为一场与自己之间的竞赛。短篇小说集《野菩萨》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但她已迫不及待想要写出另一部来超越它,“倒不是以为自己的小说会越写越好,而是知道自己的写作又到了另一个境地,变得更大胆也更随心所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