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严观发(前中)指挥大型粤曲清唱剧《张羽煑海》,演毕率领全体乐队及合唱团谢幕。
“新青曲艺庆金禧”严观发粤曲作品演唱会,于十月四日、五日一连两天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这是本港粤曲粤乐界一件值得高兴和重视的盛事。\叶中敏
作为一个业余性质的文化艺术团体,在本港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长期没有得到什么官方资助而能够生存半个世纪,且不断发展壮大,绝对不是一件易事。主其事的粤艺大师严观发,对此当然有深刻的感受。
首开大型粤曲演唱会先河
严观发早年在本港学界音乐节崭露头角,连获多届中乐独奏、合奏冠军,为六十年代被孤立的“左派”学校在学界活动中打出一片天,其后便成立新青音乐社,成员主要为香岛中学、劳校及一些工会的师生校友,其后改名为新青曲艺社,粤曲粤乐并重,经常在节庆日子中演出,并到电台播音,在当时的曲艺界中以一种清新、有朝气的良好形象而广受注目,不少粤曲粤艺爱好者以至专业演员、唱家也慕名而至,找严观发及“新青”合作。在全盛时期,“新青”学员逾百,严观发采取大班教学、小班进修、个人辅导等不同方法,推广粤曲粤乐。而他个人也曾于一九七七年加入全职业化的香港中乐团,担任弓弦组组长,演出不辍,其间与名家叶绍德合作,创作由大型中乐团伴奏的粤曲作品《白蛇传之断桥》,由李宝莹与罗家英主唱,首开大型粤曲演唱会先河,其后类似创作还有《窦娥冤》及《草桥惊梦》等,均轰动一时,传唱至今。
当年,粤曲粤乐曾是港人社会中一项主流文化,活动遍及各个不同阶层,自官商名流、文人雅士以至工会社团,都有不同形式的曲艺聚唱,富户人家玩的是“私家局”,在家中开唱,僱请专业的“头架”及掌板师傅伴奏,只邀请少数友人参与,唱毕晚饭宵夜直落,一个晚上要花费三数千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严观发还记得,六十年代他还只是初出茅庐,当年的子喉名唱家严淑芳常在家设唱局,多次邀他参加,而且每次都指定他独奏一首二胡曲,对这位后辈十分欣赏。
当年还有港澳知名人士何贤的夫人陈琼,也是著名唱家,她家中的唱局人才济济,而且慷慨招待,但却有一规矩,就是来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演唱水准,如果唱得荒腔走板、五音不全,那就对不起,下次请别再来了。
严观发还记得,七八十年代,全港的粤曲粤乐社多达四百馀家,可说日日弦歌不绝,晚晚琴韵飞扬,成了港人社会一大特色,为内地及其他华人聚居社会所艳羨。而在当年其他文娱康乐活动还未流行之际,这种本土粤曲粤乐文化,成了深受民众喜爱和团结社会各阶层的一股稳定力量,对社会和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
全部曲目选自严观发作品
严观发自当年学界冠军到今天成为曲艺大师,一直屹立于研究创新和推广粤曲粤乐的岗位上,五十年不变,坚持创作和演出、教学,每年为学生举行演唱会,这种为艺术、为事业而奉献的精神是令人钦佩和值得表扬的。
“新青”五十周年金禧演唱会,一如既往,阵容鼎盛,除一众资深学员登台演唱外,还得到名伶龙贯天、邓美玲、麦玉清、阮德民、林颖施、王志良、梁燕飞等助阵,而两晚演唱会的曲目全部都是严观发的作品,包括《龙女牧羊》、《魂会山神庙》、《沈园绝唱》及《新霸王别姬》等,由严观发任音乐领导及指挥,近三十人的大乐队伴奏,盛况一时无两。
对本港曲艺界的发展前景,严观发寄予厚望。他说,由于租金昂贵、流行文化影响等种种原因,曲艺社数目已有所减少,目前仍较活跃的相信只剩下近百家,而且活动方式也有改变,学员不再是固定属于一个团体,而是以“买唱”的方式分散活动,即每次由不同人士组合而成进行演唱,而且“唱而优则演”,学员已不再满足于仅是“清唱”,而是要粉墨登场,演出一些折子戏或片段,过足“戏瘾”,当然水准有待提高,但热情可以不减。严观发最后还指出,目前特区政府倡言要推动文化交流,要把香港建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还要推动爱国文化历史教育,那么,传统粤曲粤乐及曲艺社活动应该得到重视,包括给予必要的资助及协助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