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辰说龙”展厅现场。
马上迎接的农历新年是甲辰年,生肖龙。龙文化在中国人文化中源远流长,寓意兴隆和希望。其流传过程从抽象到具象、又从图腾崇拜到成为皇族的象征,是祥瑞和权力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正在举行“甲辰说龙”特别展览,展出逾50件文物,以器物上的龙纹讲述来“龙”去脉,展示龙在中国社会文化之变化。\大公报记者 刘毅(文、图)
龙在中国有近8000年的历史,历来是备受尊崇的神话动物。今日广为人熟知的龙形象却并非亙古如一,而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化,一如文献中记载:变幻无常,隐现莫测。历史中龙形象的演变同中国人的图腾信仰息息相关,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向龙求雨的记载,而来到元代之后的明清二朝,龙纹又成了帝王的象征。
涵盖玉石甲骨金铜
是次展览展出文物跨越多个朝代,上至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下至明清两朝至近现代,展品类别涵盖玉石、甲骨、金铜、陶瓷、石刻、丝织、文房、拓本等,包括设计文物馆馆徽时参考的西汉“绿松石双面肖形印”、五代至北宋“白玉团龙纹穿心盒”、传奇督陶官唐英(1682-1756)自制“墨彩云龙纹笔筒”等精品,为甲辰新春志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童宇介绍,龙从商代的甲骨卜辞开始,所记载的龙多与水有关联,可见当时的人们视龙为招雨的瑞兽,在先民的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周至辽时代,因受游牧民族的影响,龙逐渐演变成奔腾的野兽,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则开始了世俗化的演变历程,最终又发展至皇室直系家人使用的尊贵象征,“我们希望观众可以从展品感受到龙文化的发展过程。”
展厅及展品的布局都是按照朝代分布,观众徜徉其中,一目了然就能感受到在漫漫岁月长河中,龙形象变化与文化民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讯/“甲辰说龙”特别展览
日期:即日起至7月31日
地址: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