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路梆子戏《双官诰》剧照。
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地方剧种各有特色。忻州文化研究院首度来港,参与首届中华文化节,日前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的“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上演北路梆子戏《双官诰》,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仲义、成凤英,以及贾粉桃等担纲主演,向一众香港观众展现内地北路梆子戏的激昂慷慨,以情动人。\大公报记者 刘毅
中华文化节活动之一“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日前在香港大会堂举行,长者和学生皆能免费观看。由忻州文化研究院上演的《双官诰》,剧情虽为传统的“三娘教子”故事,但当中宣扬的仁和孝依然打动了台下观众。台上演到精彩处,现场不仅有掌声,更在展现孝悌之处,令部分观众十分动容。
忻州文化研究院首度来港
《双官诰》以明代为故事背景,讲述的是薛家丫鬟春娥如何含辛茹苦抚养被亲娘抛弃的孩子英哥,直到英哥高中状元而归,且得知英哥被传死讯的父亲薛子岳尚在人间,也得中功名,春娥也成为了薛子岳的妻子,终获父子“双官诰”,传为佳话。
导演韩翠翠表示,忻州文化研究院首度来港演出,原本内心很忐忑香港观众对北路梆子的反馈如何,现场却感受到了很热烈的氛围,令她倍感惊喜。之后也期待能有更多来香港演出的机会。她继续介绍:“北路梆子有明显的地方戏特色,声腔高亢激昂,多花腔,一个嗨字就能有72种唱法。”
北路梆子有行内术语谓:“男怕《斩子》,女怕《教子》”,足见《教子》的青衣角色在北路梆子传统中,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行当之一。梅花奖得主杨仲义以及成凤英在戏中分别出演薛保和英哥,贾粉桃则饰演春娥,众人在剧中的唱功激越酣畅,全情投入,引人入胜,当英哥唱到:“我的娘为了我头发已花白,如今为了求功名我怎能忍痛离开。”配合成凤英的演绎,今天的观众也能从中产出共鸣。
成凤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戏曲之美独树一帜,演员从小就要练功,讲究“四功五法”,这都是前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反复实践总结而出的表演技能。演员在舞台上要刻画人物,以塑造人物为宗旨,特别是情和技的结合,以技生情,塑造人物,方方面面都要兼备,这也是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之处。
杨仲义扮演配角家仆薛保,他认为这一角色十分重要,传递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传统美德。“《双官诰》是经典老戏,将传统的三娘教子故事进行创新,将‘三娘’还原成丫鬟,不仅含辛茹苦将少东家抚养成人,更在这之后淡泊名利,体现了人性之美,也是中国戏曲永恒的创作主题。”
贾粉桃在戏中塑造出一个含辛茹苦的春娥形象,她在展现高亢唱功的同时,也不失柔和深沉,她表示,今次能来香港演出,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北路梆子,继而了解到山西戏曲文化,十分有意义。